从建筑工到产业带头人,一位残疾农人的“共富经济学”

智慧中国 2025-04-18 22:15:43

在湖南省祁东县双桥镇江南新村的田野间,200余亩烟叶与晚稻轮作的耕地如绿色织毯,40亩蛙稻共生基地里此起彼伏的蛙鸣与稻浪交响。这片曾被抛荒的土地,如今因一位身残志坚的“新农人”而焕发生机。

56岁的彭新平,用15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荒田重生记”,更以三级残疾之躯,蹚出一条“土地增效+产业融合+弱势群体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抛荒田里长出新经济学”

祁东县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1.23亿元,但耕地碎片化、劳动力外流曾让江南新村陷入“有田无人种”的困境。2011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彭新平响应乡贤返乡号召,将全村320亩抛荒田全部流转,创新“烟稻轮作+生态种养”模式:烟叶与晚稻两年轮作提升地力,蛙稻共生田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年收益突破200万元。这种“时间换空间”的集约化经营,与祁东县黄花菜产业的“全产业链增值”思路异曲同工,成为破解耕地撂荒的鲜活样本。

“土专家”的科技兴农辩证法

没有种植经验的彭新平,硬是靠“白天蹲田埂、晚上啃农书”成为技术能手。他独创的烟叶病虫害“三级预警法”,通过观察叶脉颜色变化提前干预,将烟叶优质率从60%提升至85%;在蛙稻共生田引入物联网水质监测设备,实现溶氧量、pH值实时调控。这种“传统经验+现代科技”的融合,恰与祁东县推动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103.23万千瓦的发展战略形成呼应。村干部彭双玉感慨:“他让乡亲们看到,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而是门需要钻研的学问。”

共富工坊:弱者的反脆弱试验

在彭新平的基地,6名残疾员工构成特殊生产单元:右手萎缩的他亲自示范单手套袋技术,听力障碍者负责需要高度专注的蛙苗分拣,腿部残疾者操作改装过的电动除草机。这种“因人设岗”的包容性就业模式,与祁东县石亭子镇“分散养殖、集中孵化”的集体经济创新同样体现精细化运营思维。基地还采取“保底工资+产量分红”,让施素乾等6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残疾人家庭收入增幅达35%。

从个体突围到系统变革

彭新平的实践,折射出祁东县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通过培育“头雁”激活土地、人力、技术要素。正如该县通过电商将黄花菜卖向全国,彭新平正筹划建设冷链仓储,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镇党委书记表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社会企业家’,既懂市场规律又有乡土情怀。”

身患三级残疾的彭新平站在田埂上,身后是被重新定义的乡村图景——这里不再有“废弃”与“弱势”的二元对立,只有土地与人相互成全的生机勃勃。

他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机遇中的创造性突围。正如祁东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亿元的实践,江南新村的蜕变揭示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密码: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让每一个生命都找到舞台。(格祺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