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真正值钱的东西:是自己的眼力!

千亦评文化 2025-04-04 01:55:11

混迹古玩行:"行家不贪满汉席,眼毒专盯一碟鲜"。这个行当里没有八面玲珑的全才,就算是在潘家园混了三十年的老炮儿,能把鼻烟壶研究透的都算得上爷字号人物。

前年北京拍卖会上,有位专攻鼻烟壶的老藏家,硬是凭着老道眼光,从十筐"民国仿"里扒拉出一只清宫御制的寿山石雕鼻烟壶,转手就是六位数进账。

清 寿山石雕花灯节鼻烟壶 嘉德拍卖:17.25万

现在短视频里那些"鉴宝秘籍"最害人。有人教你“三分钟速成银元鉴定”,“背会口诀学会窑口断代”之类,让多少人看个手机就觉得自己是高手了?

真正的好眼力都是真金白银喂出来的。南京有个玩古书的藏家,光练摸纸的功夫就花了十年。明代竹纸带着毛绒感,清代连史纸滑如绸缎,民国报纸脆得像苏打饼干。

这种一眼辨别的手感,就像铜钱老玩家一眼看版别一样,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练出来的!他从论斤称的旧书里,翻出本郑燮的手稿,你以为这是捡漏?其实这是水到渠成!

收藏家的精制纪念币

有人说所谓8000万收藏爱好者,95%以上都跟风者,这话其实没错!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什么1元硬币价值30万,1分硬币价值5万之类的,永远只会说一句:我家里也有,谁来收购!

这些纪念币又不像古董,有流失民间的机会。不论是长城币、建国40周年精制纪念币还是女足精制样币等,当年都只是限量发行,有些还只是卖给“外宾”。

如果不是当年就抓住机会,那现在是半点机会都没,人家老玩家收藏一套,还用纪念册保护好,能卖几十万。你家里的那些氧化磨损的硬币,只能去银行兑换等额面值,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老上海29钻军表

再举个例子,老手表家里都有吧?当年买北京表、上海表、海鸥表的时候,是不是在商场柜台买的“量产”货?那不好意思,这种老手表就算品相完美如今最多也就卖点情怀的价钱。

如果有钱或者有资源,有没有买过限量版?几十年前的镀金镶钻陀飞轮?如果有的话,那价值就比较高了,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因为还少了一项文化加成。

如果家里资源广阔,能收藏到像是老上海24钻和29钻军表;还有红旗、北京、上海等品牌未发行的“试制表”,亦或者国外援助的“试验品”如上海17钻防震手表?这些存世稀少的品种,才有价值几十万的可能性。

不懂行的人,连这些手表的历史背景都不会查,怎么可能会靠收藏赚到钱呢?

春雷101电子管调频调幅立体声双声道收音机

如果你是一位收音机行家,进入相关的爱好者圈子,然后和大家介绍自己的藏品。比如春雷101收音机,能准确说出两套频段,输出功率和声场效果,上海无线电三厂的制造背景,存世量稀少等。

人家就会默认你是行家,圈子内交流买卖都很正常,收藏家花费个一两万等于买个玩具,又不是多贵的东西。

但啥都说不出来,见到别人就喊着:“我家也有收音机,谁来收啊。”人家就会默认你是菜鸟,手里的东西肯定不入眼,就算真有好东西也不会真心实价收。

等碰壁了,又会酸溜溜:“傻子才买这些破烂呢,又不能当饭吃。”那就老老实实去找能吃饭行当,别掺和这些事了,圈子不同别硬融。

古玩行最贵的永远是实力

有人说现在的收藏行业不行了,但不论是微拍、专业网站、二手平台还是拍卖行、古玩交流会,每次财报出来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人们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一面是交易频繁热火朝天,一面是有价无市只会抱怨。

收藏界最值钱的东西,要么是财力足够拿钱砸出一条路,要么就是眼力高超让人心服口服。啥都不懂人云亦云还想发大财,那就是优质“韭菜”。

所以说这行当最公平:任你是博士教授,看走眼照样打脸;就算是小学文化,眼力毒照样捡漏。那些天天抱怨"老物件不值钱"的人,八成是既不愿下功夫学本事,又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主儿。

1 阅读:39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