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第19期)。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由此,乡村旅游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遴选出一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经编辑整理后,一一分享给大家。
青海省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
//基本情况
青海德吉村,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藏语意为幸福村。德吉村是尖扎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地处黄河沿岸,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有6平方公里的水面资源,景色别致、视野开阔,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德吉村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加大村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将高原最美藏乡-德吉村打造成为集易地搬迁、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社会管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如今的德吉村,休闲广场、码头、露天沙滩、花海、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产业项目一应俱全。
//运营模式
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尖扎县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依托当地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观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等。
一、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一是以“旅游+扶贫让生活更幸福”为主题,先后举办了2018年青海省乡村旅游暨扶贫产业启动大会、2019年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五彩神箭杯”搏击格斗争霸赛、全球海拔最高的国际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节庆活动和赛事。期间开展了黄河水上体验游、特色文艺节目表演、赏花农事体验、品尝地方美食、旅游商品展示、五彩神箭射箭表演及体验、观赏能科德乾草原花海及色彩农业游览、锅庄舞表演和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游客及群众近2万余人。
二是认真开展德吉景区运营管理工作。为确保景区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县政府制定下发了《2018年德吉村乡村旅游运营方案》,成立德吉村乡村旅游运营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设立了9个工作小组,全力保障景区的正常运营。
三是实施德吉村30户农家乐改造提升,安排16户贫困户在景区入口、出口、停车场等区域和观光车驾驶员工作。招聘导游讲解和演艺人员26名(其中导游讲解员6名,演艺人员20名)。
二、提供政策支撑
尖扎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重大文化旅游活动、旅游商品开发、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对投资兴办文化旅游企业,各相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简化办事程序。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发展领域。
三、加强宣传推介
一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省州各新闻媒体单位衔接和协调,充分利用各类节庆及文化体育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宣传推介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先后在青海精彩电视栏目、黄南报,“云端黄南”“黄南旅游”“尖扎宣传”等微信平台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努力扩大宣传面;
二是全力协调省级广电网络部门,进一步加大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力度;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宣传。充分利用津洽会、2019年青海文化旅游节及在西宁、兰州、成都等地举办的“大美青海·神韵黄南”全州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有利时机,大力宣传推介尖扎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大美青海、灵秀尖扎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突出节会宣传。
四、实施文旅融合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住房布局和建设方面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民俗特点,规划建设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住宅,实施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中青建设集团对德吉村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为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开辟了道路。
更多精彩案例,请持续关注《文旅地产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