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意外。
曾惊艳过我的又一座老工厂轰然倒塌,被夷为平地。

以前的肉联厂,拥有经典红砖厂房、高高耸立的烟囱、废弃的火车轨、隐蔽的防空洞......仿佛与外面现代化的车水马龙不是一个世界。

复古的工业风,曾吸引无数人前来拍照打卡。

或许南宁肉联厂真的太老了,建成于1958年,走过60多个春秋,已经不起风吹雨打,老厂房被拆掉是它的宿命。
肉联厂诞生背后,是一个艰苦的大时代。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我国物资匮乏,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国家对主要商品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
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彼时执行生猪统购统销政策,国营肉联厂垄断了生猪统一收购、统一屠宰、统一分配。
当时广西境内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多所肉联厂,比如南宁肉联厂、柳州肉联厂、桂林肉联厂等。
从肉联厂屠宰好的猪肉分配到各供销社、商店,市民拿肉票换取猪肉。
父母那辈人就经常回忆,他们小时候(六、七十年代)吃猪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尝尝,天没亮就开始排队,大分部人优先选择油水更多的肥肉。

所以即便如今生活的水平提高了,但亲身经历过物资匮乏的那代人,依旧特别节俭。
由于垄断,彼时的肉联厂非常繁忙,南宁肉联厂承担起供应整个南宁城区的猪肉任务。

1984年,我国取消生猪统购统销政策,私营屠宰户加入猪肉供应竞争,国营肉联厂逐渐走到时代边缘,加上管理僵化、设备老化等问题,很多企业普遍陷入亏损。
因计划经济而诞生的肉联厂,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要么转型,要么彻底消亡。纵观全国,转型较为成功的肉联厂,当属河南漯河肉联厂。它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双汇火腿肠的前身。
生猪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该厂1984年率先推行“议价收购生猪”,以提高收购价吸引农户,并打破“铁饭碗”的制度。
1992年押注火腿肠业务,引入国外生产线,迅速占领市场;2013年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整合全球供应链,走向国际化。
到2024年,双汇营业收入超595亿,华丽蜕变。
再看南宁肉联厂,老厂房虽已拆掉,但它早已重生。经历时代更迭,上世纪90年代后,南宁肉联厂曾成为生猪定点屠宰点、广西区级储备冻肉库等。
2010年重组成一家合资公司——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广西大型冻品批发市场。曾经的大礼堂改造后,延续着昔日的繁忙。

其他那些小型肉联厂,早已不见踪影。
在时间面前,众生皆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