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晴,今年四十五岁,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家里唯一的老人在世的,就是我那七十五岁的老母亲。我和母亲住在一起,日子一天天过去,照顾母亲已经成了生活的中心。母亲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也越来越不便,最让我头疼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她的固执。她总有一些看起来没有道理的要求:冬天冷了,她非要把屋子里所有的窗户都关严,不让我通风;做饭的时候,她觉得油烟多,连排油烟机都不愿让我开;晚上吃完饭,她坚持一定要把餐具全部都洗完再去休息,哪怕她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跟她争辩,总觉得她这些要求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对她也不好。结果每次的争论往往以我的叹气和她的固执坚持告终,弄得大家心情都不太好。母亲会嘟囔着说:“我活了大半辈子,难道连这些小事都做不成吗?”我也常常因此觉得心累,既心疼母亲,又觉得自己好像永远无法让她改变。有一天,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我正准备开窗透透气。母亲立刻拄着拐杖过来了,急急忙忙地阻止我:“别开窗,这么冷,开窗会把家里冻透的!”我当时有些烦躁,几乎想要反驳她——但我突然想到了前些天她和我为了一件类似的小事又吵了一次,那场争论让她整整一天都心情不好,我自己也倍感疲惫。我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心头的急躁,走过去轻轻扶住母亲的手,对她笑了笑,说:“好吧,妈,我们不开窗。”母亲明显愣了一下,像是没想到我会这么痛快地妥协。她抬起头看着我,眼里透出一丝疑惑和不安,好像在想我为什么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她争吵。我拍了拍她的手背,说:“您说得对,天冷,不开窗,免得着凉。”母亲的表情慢慢柔和下来,她的嘴角微微抖动,像是要说什么,最后只是低声应了一句:“嗯,还是你懂事。”那天,我第一次没有和母亲争辩。出乎意料的是,母亲的表情中少了些防备,多了一丝安心。我心中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我好像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固执其实是她面对生活的不安感。她老了,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健,她需要抓住一些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来对抗内心的恐惧。自那以后,我决定试着去理解她,多一些耐心,少一些争执。有些时候,她的要求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但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她觉得这样能让她安心,那我为什么不能迁就她一下呢?几天后,母亲又开始坚持晚饭后马上把所有的碗筷洗干净。我看她吃完饭后站起来准备收拾,连忙拦住她:“妈,您坐着休息,我来洗就好。”母亲皱了皱眉,固执地摇头:“不行,碗不洗干净,我心里不踏实。”我看着她倔强的样子,心里有些酸楚,但没有再和她争论,只是点点头:“好,那我帮您一起洗,这样快一些。”母亲愣了一下,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我们两个人站在厨房里,一人洗碗,一人擦干,整个过程很安静,但我能感觉到她的心情比以往要好很多。她的脸上少了那种皱着眉头的紧张感,反而多了一丝满足。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突然侧过头来,看着我,轻声说道:“晴晴,你这段时间脾气好了很多。”我笑了笑,握住她的手:“妈,我只是想让您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咱们不要再为这些小事争吵了,好吗?”母亲的眼睛有些湿润,她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你这样懂事,我就放心了。”后来,我慢慢发现,母亲对我的态度也变了。以前,她总是对我的一些提议充满了戒备和不信任,似乎总觉得我在强迫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现在,她变得更愿意听我的意见了。有一次,我建议她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以前她总是拒绝,说自己没病没痛的,不需要检查,但这次,她只是犹豫了一下,便点头答应了。检查那天,我陪着母亲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母亲有些紧张,手一直攥着我的衣角。我拍拍她的手,笑着说:“没事的妈,只是例行检查,您放心。”母亲看了看我,终于点点头,放松了一些。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之所以对我产生更多的信任,是因为我不再试图去改变她,而是选择了理解和陪伴她。其实,母亲并不是天生固执,她只是老了,害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而我,作为她唯一的依靠,不应该让她觉得自己在我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学会了少与她争辩,多去理解她,这让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也让我自己心里充满了更多的温暖。有一次,母亲坐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夕阳,我走过去递给她一杯热茶。她接过茶杯,抬头看着我,眼中闪烁着微光:“晴晴,你知道吗?有你在,我觉得特别安心。”我微笑着点点头,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我知道,母亲的固执背后,其实藏着对我的爱和对生活的恐惧,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去化解她心中的不安。我不再试图去改变她,而是学会了去接受她,这不仅让母亲对我更加信任,也让我自己找到了和她相处的最佳方式。生活还在继续,我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我和母亲能够彼此理解和支持,再多的困难也能一起面对。夕阳的余晖洒在母亲的脸上,她的脸上带着平静的笑容。我看着她,心中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愿我能一直陪在她身边,让她的晚年生活过得安心、幸福。无论她多么固执,我都愿意去理解她,陪伴她,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