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的,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面对“热死人”的三伏天,古人其实并未束手无策,反而凭借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一系列低碳环保的避暑妙招。
从建筑、储冰、冷饮到穿着,古人的消暑方式既实用又充满巧思,甚至让现代人自叹不如。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古代人没有空调怎么度过这个热人的夏天

一、建筑智慧:水车凉殿与冰窖空调房
古人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融入自然之力。唐代的“凉殿”堪称古代版空调房:房屋临水而建,利用水车驱动扇轮转动,将凉风送入室内;屋顶还设置水帘装置,冷水沿屋檐流下,形成循环降温系统。
宋代则更进一步,在凉殿中摆放鲜花,通过水车驱动的“风轮”吹拂花香,兼具降温与净化空气的功能,堪称古代空气净化器。
更早的战国时期,贵族已使用“窟室”(地下室)避暑,汉代皇宫的“清凉殿”以玉石床、冰块降温,甚至安排专人扇风,奢华程度不输现代。而普通百姓则用苇席搭建凉棚,或利用天井通风,形成天然“对流系统”。

二、储冰与制冰:从冰窖到硝石黑科技
古人深谙“冬冰夏用”之道。周朝设立“冰政”部门,由“凌人”专职冬季采冰,储存于地下冰窖,覆盖稻糠、树叶等隔热材料,供夏季使用。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外层置冰、内层放食物,兼具冰箱与空调功能,成为贵族夏日必备。

唐代更突破天然冰限制,发现硝石制冰法
将硝石溶于水吸热,使罐中水结冰。这一技术不仅催生了冷饮产业,还用于食物保鲜,推动物流发展。
明清时期,民间已普及移动式“冰桶”,内置冰块散发冷气,甚至冰镇西瓜,堪称古代便携冷柜。

三、冷饮文化:从冰酪到冰淇淋雏形
古人消暑离不开“舌尖上的冰凉”。汉代已有蜜酒、冰雪酪等冷饮;宋代街头冷饮摊兴盛,雪泡豆儿水、梅花酒风靡一时,连《东京梦华录》都记载其火爆场景。
元代融入乳制品,制成“冰酪”,被马可·波罗带回欧洲,成为冰淇淋的鼻祖。明清则流行“冰杨梅”“冰桃子”,小贩挑担沿街叫卖,市井气息浓厚。
更有趣的是,唐代人将糖水放入铁盒,用盐降低冰点,制成带木棍的冰棍,与现代几乎无异。

四、清凉穿戴:葛麻薄纱与竹夫人
古人夏季衣物讲究“轻透”。平民多穿葛布、麻布,吸汗透气;贵族则用丝绸、冰蚕丝制成的“冰丝裀”,触感清凉。唐代女性甚至身着薄纱长衫,内搭抹胸,诗句“清解罗裳,独上兰舟”便描绘了这一场景。
就寝时,古人用竹编“竹夫人”(镂空圆柱形抱枕)或瓷枕降温。瓷枕表面施釉,冰凉如玉,陆游曾赞“一枕五更风”,苏轼更调侃“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夫人”。
而藤席、竹席的选择亦讲究:藤席凉而不冰,草席经济实惠,竹席则需注意体质防寒。

五、消暑雅趣:避暑山庄与焚香静心
富人避暑偏爱“山庄模式”。清代皇家承德避暑山庄,借山势水流营造低5℃的清凉环境,康熙赞其“自然造物,人造精品”。

文人则追求“心静自然凉”,北宋周邦彦焚沉香祛湿,写下“燎沉香,消溽暑”的雅句;普通百姓则以莲子汤、薄荷茶养生,兼顾解暑与调理。
古人消暑之法,本质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借水力、储冬冰、穿葛麻、食冰酪……这些方法不仅环保,更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
反观现代人依赖空调导致的“空调病”与能源消耗,古人的智慧或许能带来启示:真正的清凉,未必需要高科技,而是与自然共生的从容与巧思。
下次酷暑难耐时,不妨试枕瓷枕、饮一盏冰镇酸梅汤,感受下古人的夏日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