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回头?李嘉诚还是到了这一步,大陆打出组合拳,最后通牒已下

商业小聪明 2025-03-30 06:10:35

如今,距离李嘉诚家族签署港口出售协议仅剩数天,这场涉及金额超1600亿人民币的交易,某种程度上因巴拿马运河港口的重要位置而将中美战略博弈推向高潮,中国外交部罕见三次点名批评,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反对外国胁迫”,商务部专家直指交易“在商不言商”,而96岁的李嘉诚以沉默应对,坚持推进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交割,当资本巨鳄的“商业决策”撞上国家战略安全,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选择,更是中美博弈大局下的特殊考验。

咽喉争夺战

这次贸易的主角无疑就是巴拿马运河,中国有21%的商船经此通行美洲市场,其战略价值堪比马六甲海峡。

而李嘉诚出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正是其中的要害。

若此次交易顺利达成,中国商船往后就可能面临三重风险:

通行费暴涨,特朗普曾威胁对中国船只加征150万美元附加费)。

数据监控,港口智能系统可追踪货轮轨迹)。

以及物流断链,战时或危机时限制通行。

美国的布局早有端倪。

特朗普政府自2024年起施压巴拿马审计长和港口经营权合法性,迫使长和加速出售资产。贝莱德财团的背景更显微妙。

其董事会包含3名前五角大楼官员,CEO芬克在交易达成前密会白宫国安顾问。

这种政商联动,与美方近年通过资本控制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阻挠中远海运扩张的策略如出一辙。

中方反击则既有战略韧性也相当克制。

一方面,代表团紧急访问巴拿马,强调“运河主权属于巴拿马”,瓦解美国“合法化控制”的叙事;

另一方面,加速北极航线开发,并联手秘鲁钱凯港、希腊比港构建替代网络,降低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

正如商务部专家白明所言:“港口不是普通资产,而是国家供应链的动脉”。

当商人遇上国家

如今李嘉诚的决策陷入了困境,首先是商业逻辑层面,交易价格遭质疑:

2015年中企收购长和40%股权需1600亿港元,如今80%资产仅售1700亿,有“清仓贱卖”或是遭受政治威胁的嫌疑。

摩根大通数据显示,巴拿马港口年利润超3亿美元,战略性价值远超短期套现收益。

伦理责任层面,对比华为面对美国制裁坚持自主创新、TikTok拒绝出售核心算法的选择,长和的“火速撤离”被批“逃避企业公民责任”。

事实上当企业规模足以影响国家安全时,其决策必然带有公共属性。

李嘉诚的沉默,被视为对“资本无国界”叙事的默认,而《大公报》的尖锐批评。

“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则代表社会对商业伦理的朴素期待。

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更直言:“没有祖国的企业如同无根浮萍”。

中方的应对策略凸显制度智慧。

法律层面,依据《反垄断法》《国家安全法》启动审查,即便交易表面合法,亦可附加数据本地化、运营权限制等条件;

外交层面,通过接待贝莱德关联企业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释放信号,既保持沟通渠道,又警示美方勿越红线;

舆论层面,官媒连发社论塑造民意共识,迫使企业权衡短期收益与长远声誉。

总得来说,李嘉诚风波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单极霸权衰落的今天,任何商业决策都无法脱离地缘政治语境。

中国的应对之道为全球提供了新范式——以产业链韧性抵御封锁,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68%。

以高水平开放破解围堵,RCEP数字贸易规则深化。

以制度创新平衡安全与发展,构建战略资产审查机制。

这场博弈的终局尚未定论,但其启示已然清晰:

国家利益是商业航行的灯塔,企业巨轮唯有与国同频,方能穿越惊涛骇浪。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述:“我们反对经济胁迫,但更坚信合作共赢才是未来”。

可能当巴拿马运河的风波最终落下帷幕,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谁在坚持底线和维护国家利益,又是谁只是在随波逐流,唯利而已。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涉长和出售巴拿马业务,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

《港媒:发现李嘉诚要卖港口给美国,港府第一时间接洽了香港长和》海峡网

0 阅读:0

商业小聪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