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和体面碎了一地!房产中介开始考核银行员工的业绩了

商业小美女 2025-04-26 15:46:29

从“甲方大哥”到“乙方小弟”,房产中介的一张“考核清单”,掀翻了原有的金融秩序。

近日,一家房产中介的集团区域负责人手持评分表,在会议上对台下十余家银行的业绩进行逐一点评。

“某行放款周期比上月延长1.2天,扣5分”、“某行客户经理服务响应超时3次,暂停合作资格”。

现场的银行高管无人反驳,反而频频点头记录整改项。

曾经手握资金命脉的银行,如今竟需向房产中介“述职”才能换取业务资格。

一位从业二十年的信贷老兵叹息:“西装革履的银行人,如今成了中介的‘编外销售’。”

一、从“金融贵族”到“乙方打工人”

曾经的银行处于黄金年代,中介有幸见到行长一面,才能换取千万贷款额度。

十年前的楼市狂欢中,银行信贷部是金字塔尖的存在。

中介需提前三天预约才能见到客户经理,成交一单需奉上“茶水费”,甚至为争取放款额度自费组织银行团建。

某四大行资深员工回忆:“那时我们喝着中介送的好酒,审批单上签个字就能加快流程,连房产中介的高管都要敬我们三分。”

现如今,银行却迎来了至暗时刻,现实充满了荒诞。

某银行的客户经理,每天的工作从向中介报送“服务承诺书”开始,承诺24小时响应带看需求、免费为中介员工培训金融知识等。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银行员工因与客户签单的时候没有附带下载找房App,被房产中介投诉至分行,导致扣发绩效。

现在不是银行挑客户,而是中介用KPI卡我们脖子。

数据揭示着权力转移,六大行个人房贷规模同比缩水严重,而某些二手房交易市占率却逆势上涨。

一位银行行长坦言:“失去中介推荐的客户,我们连跪着挣钱的资格都没有。”

二、谁捏住了金融的“七寸”?

楼市冰冻让银行陷入双重绞杀,2024年一季度,3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跌28%,存量房贷提前还款规模突破1.2万亿。

某城商行信贷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发放100万房贷,前三年利息收入仅覆盖资金成本,如今连“赔本赚吆喝”都成奢望。

市场里的购房者持币观望,房产中介平台凭借81%的二手房源覆盖率,建立起“数据护城河”。

它们推出的“必看好房”算法,直接决定70%购房者的看房路径。

更致命的是,平台要求银行签署“流量对赌协议”,每月推荐客户转化率低于15%即削减合作额度。

某国有行被迫组建20人团队专职服务中介,被戏称为“中介特供组”。

客户经理化身“带看专员”,周末陪中介踩盘、深夜在线答疑成常态。

房产中介的管理层,公开要求银行员工参加话术考试,不合格者禁止接触客户。

三、银行人的体面成为奢侈品

曾以风险评估为荣的信审团队,如今考核指标变成“中介满意度评分”。

某风控主管苦笑:“只要中介推荐的客户,征信有瑕疵也得放款。我们不是银行,是中介的贷款盖章机器。”

更魔幻的是,某行要求客户经理每月完成20次“中介驻店服务”,内容包括整理房源资料、培训经纪人理财知识等。

行业剧变还催生了黑色幽默,某银行将“中介关系维护”纳入晋升考核,擅长陪酒送礼的员工更快升职。

另一家银行推行“末位淘汰制”,连续三月未完成中介推荐指标的员工直接辞退。

“以前以为银行是终点,现在才发现是绞肉机。”一位离职员工在告别信中写道。

这场荒诞的权力倒戈,本质是存量时代资源再分配的缩影。

房产中介握紧流量阀门,银行人的西装革履下,早已藏不住“求生者”的仓皇。

或许正如某经济学家所言:“在过剩的资金与稀缺的客源之间,尊严是最先被典当的奢侈品。”

而这场变革教会金融人的,远比任何MBA课程更深刻。

在时代转身时,从没有体面的退场,只有适者的重生。

0 阅读:12

商业小美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