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应酬,变成了一场永别的宴席。
2025年4月8日凌晨,武汉某高档餐厅的包厢里,觥筹交错声逐渐沉寂。
40岁的银行客户经理邹某醉倒在座位上,被同事送往酒店休息。
次日清晨,他再也没能醒来,留下房贷、未婚妻和双亲的绝望,他的故事成为银行业“酒局文化”的又一滴血泪。

这不是孤例,邹某也不是最后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银行业“不喝酒不成交”的潜规则,早已将无数人推向健康悬崖。
邹某的同事坦言:“陪客户喝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但谁能想到会喝出人命?”而这样的质问,至今未换来行业的系统性反思。
一、银行人的“三座大山”邹某的悲剧背后,是银行业畸形的考核生态。
存款、理财、信用卡、保险、养老金等等,银行人的任务清单早已突破合理边界。
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透露,仅存款一项,季度指标动辄千万,“买存款”的灰色交易屡禁不止,员工自掏腰包贴息已成“行业默契”。

客户经理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白天跑客户,晚上陪酒局,深夜赶报表。
某银行内部数据显示,超70%的客户经理每周应酬超过3次,胃病、脂肪肝成为“职业勋章”。
银行晋升通道与业绩强绑定,“完不成任务就扣绩效”的规则,迫使员工透支健康换取晋升机会。
一名从业12年的支行行长直言:“想升职?先喝出肝硬化的勇气。”
二、谁该为逝去的生命买单?邹某的死亡再次引发法律争议,银行人颇为关心。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醉酒导致的猝死不属工伤,但若酒局系单位安排,家属可主张侵权责任。

2024年浙江某银行类似案件中,法院判决银行承担30%赔偿责任,因其“默许陪酒作为工作职责”。
而更深层矛盾在于,行业价值取向。
某国有银行高管坦言:“我们鼓励员工‘以行为家’,却未告诉他们‘家’的底线在哪里。”
“拼酒量”等同于“拼忠诚”,制度性健康保护缺失便成为必然。
三、让银行人“体面地活着”业绩再重要,在生命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坚持适度原则,可以避免很多危机。

银行想要杜绝此类现象,必须打破“唯指标论”,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引入客户满意度、合规操作、健康管理等非财务指标。
若能明确禁止下班后非必要应酬,推行“无酒商务”文化,效果则会更好。
某股份制银行规定,酒局费用不得报销,倒逼健康社交方式。
借鉴晋商银行“心理关爱计划”,为高压岗位配备专属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危机干预纳入应急预案。
也许没有这场意外,邹某只是经历了一场宿醉,第二天继续努力上班,争取早日升职加薪,娶到心爱的女人。
只可惜,他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他用生命换来的业绩,立马就被新人接手。

银行业的光鲜背后,还有无数个“邹某”在熬夜写报告、陪客户喝到呕吐。
但行业的进步,从来不靠牺牲个体健康来推动。
未来某一天,银行将年度口号从“冲刺千亿”改为“健康千日”,我们才终于能看到希望。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压榨出来的业绩,而是可持续的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