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是继胡惟庸案后明朝的又一惨案,案件牵连甚广,一万五千余人被杀,其中不少是开国王侯,如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等十三位王侯受此案牵连而被诛杀。

蓝玉像
蓝玉还是有真本事的一员猛将,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但手握重权后的蓝玉也变得骄恣跋扈,蓄养了许多义子,行事专横,还强占民田,被御史问起占田之事时,竟将御史赶走,蓝玉北征返回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迎接,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军中将领职位的升降全凭他一人决断。
如此多的劣迹,也直接导致朱元璋对他很是不满,本欲封其为梁国公,后改为了凉国公,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但蓝玉还是没有丝毫改变。

朱元璋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指控其联络旧部、私藏兵器,意图在朱元璋出宫藉田时发动政变。
朱元璋闻言大怒,立即下令抓捕蓝玉,很快蓝玉便被抓入狱,仅经过数日的审讯,便以谋逆罪被处决,并被剥皮实草(把皮剥下,填充稻草并展示的酷刑)。
而审讯期间蓝玉的供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
蓝玉的能力是有的,但要说他谋反,可信度并不高,他供出来的那些王侯都已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完全没必要跟着蓝玉行谋逆杀头之举,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觉得他要谋反,这就足够了,再多证据也改变不了蓝玉的结局。
同时他还供出了十三位王侯参与谋反,不管是否参与,不管供词是否出自蓝玉之口,但这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为了皇权集中,为了后世继位者能稳坐皇位,这些手握重权的王侯不管怎么说都是要么削弱,要么杀头的。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朱元璋自然是大开杀戒,不仅处死了蓝玉和十三为王侯,就连其家人也一并斩杀,不仅如此,只要和蓝玉有点关联的,不管是军中将领还是朝中文臣,一律杀无赦,前前后后总共斩杀一万余人。
朱元璋的多疑、猜忌和狠辣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直秉承着宁杀错不放过和皇权必须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原则,将当年跟随他四处征战、战功赫赫的淮西勋贵、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
这也直接导致了朱元璋死后,其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时,朝廷已经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而当时的朱棣受到削藩政策的影响,整日提心吊胆,加上朝廷已无良将,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朱棣像
朱棣本身就是参加过战争的藩王,有实战能力,比起年纪轻轻、没经历过战争的朱允炆,他在军中威望很高,加上朝堂空虚、无人可用,造反自然轻易成功了,至于朱允炆的下场,有多种说法,一说朱棣攻进皇宫时,他被大火烧死,一说他趁乱乔装成和尚逃出宫外,还有说他逃往了海外隐居。
可能朱元璋自己也想不到,自己为朱允炆铺平了上位之路,扫除了所有可能影响其坐稳皇位的阻力,最终却被自己的儿子朱棣推翻了自己孙子的统治,好在皇位总算还是掌握在了老朱家手中,没有旁落,最终明朝也延续了276年,所以你会如何评价朱元璋呢?如果没有他的那些铁血绝情的手段,朱家的天下又能稳坐几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