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李大姐(化名)第三次从药店购买布洛芬时,药剂师终于忍不住提醒:"您这个月已经开了三盒止痛药了。"她苦笑着点头。
李大姐的工作是一名保姆,负责打扫卫生,带小孩等,长期的体力劳动已经让李大姐的手脚或多或少患上了一些关节炎。早在半年前开始,这种游走性的疼痛就像无形的藤蔓缠绕着她:早晨僵硬的手腕,久坐后刺痛的腰椎,阴雨天发作的膝关节,还有说不清具体位置的肌肉酸痛。
止痛药从最初每三天一粒,发展到如今每天两粒才能维持正常活动。

但是,李大姐没有意识的是,“药,真的要慎重吃!不乱是哪种类型。”
李大姐一直以为自己除了身体痛之外,没有其他的问题,但没想到上周去医院胃镜检查发现的多处溃疡,才让她惊觉这场与疼痛的"战争"似乎比想象中的更严重。
止痛药虽然能缓解疼痛,但终究治标不治本,且对人体的伤害随着药物的积累而逐渐显现出来......
一、为何中老年人易陷“疼痛怪圈”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病积累、代谢减缓等问题叠加,疼痛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很多人都像李大姐一样,靠着止痛药度日,但却没有好好想过“为何中老年人易陷“疼痛怪圈”?”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80%至少经历过一种慢性疼痛。但许多人对疼痛认知存在误区:
误区1:认为疼痛是“衰老必然”,默默忍受。很多中老年人认为都是小病或是为了省钱不去医院看病,然后将“小病”拖成“大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误区2:盲目依赖止痛药,忽视潜在病因。也有一些老年人只要感觉身体哪个部位疼,就吃点止痛药,不痛了就没事了,不对症下药,过于依赖止痛药,反而得不偿失;
误区3:排斥就医检查,迷信偏方或过度治疗。这一点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部分中老年人比起去医院,更愿意相信“民间偏方”,出现越治越严重的情况。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及时就医才是正道!切忌盲目吃止痛药,找好病因才是关键,那出现疼痛往往有哪些原因呢?
二、疼痛背后,不妨考虑这三种因素!中老年人全身疼痛的“元凶”可不止一个噢,病因因人而异,需抽丝剥茧方能解开疼痛的困扰,要想正确地缓解疼痛症状,就需要了解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关节系统的"轴承老化"
首先就是中老年人最常出现的骨质疏松,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报告显示,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高达49%,但超过70%的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确诊;这种疼痛常表现为夜间加重的腰背痛,伴随身高缩短和驼背。
其次为骨关节炎。
国际骨关节炎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达30%,其疼痛具有典型的"启动痛"特征:晨僵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减轻但过度使用又会加重;
除此之外肌纤维瘤也常发生部分中老年人中,一种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其特征是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广泛性疼痛,伴随疲劳和睡眠障碍。

如何确定是否为关节所引起的疼痛,可以初步通过局部按压疼痛是否明显、疼痛是否与活动相关或是去医院拍X光/MRI检查是否可见结构异常来判断。
免疫系统的“错误调节”
除了与疼痛直接相关的关节疾病,中老年人也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患风湿性疾病,可不要小瞧了它,它可是能“伪装”成普通疼痛让人误解的哦!
风湿性疾病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导致释放出很多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会引发滑膜细胞增生,侵蚀软骨和软组织,导致关节的损伤和疼痛。
这类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伴随红肿热痛、晨僵,去医院检查,测试结果会显示类风湿因子、HLA-B27等炎症介质的异常。

神经系统: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很多基础性的疾病会导致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异常的调节从而引发的疼痛。例如最常见的高血糖,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周围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临床上称“糖尿病作为神经病变”致使一些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损伤,出现四肢末端“袜套样”麻木,刺痛,灼烧感以及肌无力等,这些情况常表现在下肢。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类疾病, 指的是带状疱疹治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这是因为带状疹疱病毒被重新激活后,损伤神经节和神经纤维,表现出持续性的灼痛、电击样痛或刀割样痛,更严重者轻微触碰或温度发生变化即可引发剧烈的程度。
还有一类大家可能听说的比较少,就是中枢敏化综合征,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异常增强,导致大脑痛觉调节异常,轻微刺激即引发剧痛。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身体产生痛感,盲目的去吃止痛药反而会适得其反,如何正确的用药需要我们去好好把握噢~
三、止痛药:一把双刃剑,如何安全使用?目前临床上最常用 的止痛药大致可分为四大类,非甾体抗炎药和中枢性止痛药、麻醉性止痛药(阿片类药物)、解痉类止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安全性较高,一般为非处方药,如布洛芬、消炎痛等,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而阿片类药物则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特殊药品,一般必须经由医生开具处方单方可使用,如芬太尼,曲马多等,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尤其是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止痛效果非常显著,但副作用也极大。

止痛药可短期缓解症状,但滥用风险极高,一些用药的原则需谨记:
正确选择药物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止疼类的药物,最好是去医院问诊医生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疾病去选择对应的药物。
注意用药剂量
一般首使用药物的最小的剂量,如果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达到止痛效果,在确保安全(听从医生的安排)的前提下,药物剂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按时给药
记录自身的疼痛程度、疼痛发生的时间间隔以及首次有效止痛时间,同时根据医生交代的所给予药物作用时间,应按时给予止痛药,以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交替用药
长时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 身体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此时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替换另一种药物。
监测不良反应 一些止疼类药物会引发肠胃道、肾肝或是心血管等不良反应,密切关注自身的状况,当不良反应难以忍受时应当及时就医。
这些用药时的注意事项,中老年人应当牢牢记住哦,毕竟身体只有一个,好好爱护才能减少疼痛的发生。
四、治疗:超越止痛药的多维战场缓解疼痛的方法并不只有止痛药这么一个选择,那我们就来聊聊有哪些药物或是哪些方法可以减缓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的生物药物出现,例如抗神经生长因子单抗,它是一种针对骨关节炎的新型靶向药,三期临床试验显示疼痛改善率较传统治疗提升40%;还有SNRI类药物(度洛西汀),它调节中枢疼痛处理系统,对纤维肌痛疗效显著。

当然也有不吃药的治疗方式——物理治疗。
例如AI动作捕捉康复系统:实时分析运动轨迹,预防代偿性损伤;聚焦式冲击波联合PRP:促进肌腱修复的黄金组合;低温等离子神经调控:精准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最后一种属于中老年人比较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治疗方式——营养干预,例如姜黄素纳米制剂,一种生物利用度提升20倍的天然抗炎剂;葡萄糖胺和软骨素,常用于关节健康,减轻关节炎所引起的疼痛等。
写在最后当身体出现更多的问题之后,55岁的李大姐才真正意识到:"疼痛是身体的智慧语言,疼痛不是终点,而是身体发出的加密电报。破译这些密码,我们就能找到通向健康的密钥。"
所以,每一个中老年人都要了解自己疼痛背后的原因,破除常见的用药误区,对症下药才是正解。当然,对抗疼痛的方法不仅有吃止痛药,还有生物疗法、物理疗法等,谨遵医嘱,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减轻疼痛,对身体的副作用也最小。
参考文献
[1]《类风湿关节炎共病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2025.01.20.
[2]《如何安全使用止痛药》.人人健康.2025.01.05.
[3]《 西药止痛药种类及常见作用》.医药养生健康报.2024.11.13.
[4]《老年人疼痛治疗临床药学服务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药杂志.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