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规划课题“长程作业”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在南京市晓庄小学举行

中教优创 2025-04-17 08:13:06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作业如何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成为每一个教育者需要研究的课题。2025年4月14日下午,以“实践创新提素养,长程作业赋新能”为主题的南京市教科所科研服务基层行暨重点规划课题“长程作业”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在晓庄小学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与领导有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静副所长、南京市教科所教育资讯研究室李亚平主任、李宏亮博士、南京市汉字学习研究中心席晓圆主任、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张迎东校长、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黄文峰主任、周晓梅老师、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糜山校长、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余仁兵副书记、南京市晓庄小学金立义书记、颜丽副书记、徐同涛副校长。

活动分主会场与分会场同步进行,呈现了四节跨学科长程作业实践课例。

主会场中,徐洁老师执教《生活中的智能小管家》、赵璇老师执教《送别诗中的柳与远方》。

徐洁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智能小管家》一课聚焦信息科技,学生通过搭建场景、编程调试,开发出智能家居应用,在实操中锤炼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赵璇老师的送别诗长程学习汇报,以《送元二使安西》为钥,学生分组探究诗歌意象、情感与历史背景,并自创送别诗,在经典传承中厚植文化自信。

分会场中,倪加晨老师执教《寻找春之韵》、李桐老师执教《从“解码”到“编码”》。

倪加晨老师的音乐课堂上,一簇簇稚嫩的诗心在春光里悄然绽放。孩子们用眼睛观察春天,用画笔记录春天。倪老师将童诗谱成了歌。孩子们或拍打节奏或编织和声,用各种身势动作去表达属于自己的春日诗歌。最后录制集体的春日诗歌,形成一份可分享的二维码,伴随着自己绘画的春天分享给更多的人。

李桐老师的数学课《从“解码”到“编码”》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学生化身“解码员”与“编码师”,拆解身份证规则、对比古今条码技术,并为校服、错题本设计专属编码,在创意实践中深化数学逻辑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在四节课后,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张迎东校长为活动介绍,张校长在介绍中强调:“期待广大教师能进一步打破学段壁垒、学科边界,构建全域联动、资源共享的作业育人新生态。”

两位“小先生”登台分享长程作业的成长故事。他们以“超市折扣陷阱探究”“让文物说话”两个项目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发现问题到分工协作,最终完成研究报告的历程。“长程作业让我们学会坚持,更让我们发现学习的意义不仅是答案,更是探索的过程。”学生的真挚发言,印证了实践育人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深远影响。 晓庄小学徐同涛副校长作《长程作业:素养导向下实践育人探索》专题汇报。徐校长介绍了学校如何通过长程作业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

徐同涛校长在汇报中系统阐述了晓庄小学“长程作业”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成效。项目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突破传统作业模式,构建“一核四维”操作体系,开发实操体验、项目探究、创意表达、跨学科融合四类作业样态,覆盖低、中、高年段进阶性目标。项目以长周期、跨学科、重实践的特色,为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系统性范本。

李宏亮博士对南京市行知小学“长程作业”项目进行了深度点评。他指出,该项目以学理为根基,融合认知理论、生活实践与课程改革逻辑,通过作业设计将儿童置于学习中心,实现了教育评价从“知识传递”到“生活赋能”的突破。针对未来发展,李博士建议强化“时空融合”,立足终身发展视角,突破“六年周期”局限,将实践与生活事件深度关联。李博士强调,长程作业应超越工具属性,成为“人本交往的范式”,助力学生在实践中“遇见自己”,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创新路径。

陈静副所长高度评价了晓庄小学“长程作业”项目的科研价值与实践成效,并指出长程作业跳出了传统评价框架,将认知、经验与实践深度融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长程作业项目紧扣“减负提质增效”改革热点,以“实践育人”为核心,通过长周期、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将科研扎根于课堂与日常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最后,陈静所长呼吁以更高站位凝练研究内核,推动项目“往深处漫溯”,实现科研与实践的深度互补,为基础教育创新提供长效范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实践范例,更凝聚了教育同仁对育人路径创新的共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者加入到长程作业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