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实践中,笔者观察到A股市场存在一个隐蔽的数学陷阱:当投资者将全部注意力聚焦于股价波动时,往往忽略了复利公式中更本质的变量——股数的时间函数。这个认知偏差,正在系统性地降低多数人的长期收益。

让我们回归投资的底层逻辑:投资者最终收益=股价×股数。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包含两个动态变量,但市场上90%的参与者都陷入了"股价唯一论"的误区。他们忽略了股数增长所蕴含的复利力量,就像只关注树苗高度却忘记观察根系延伸的园丁。
以典型散户为例:持有周期多在1年以内,将分红视为"零钱收入",更遑论再投资。这种短期视角下,股数被错误地固化为常量,于是得出"股价涨跌=盈亏"的伪命题。但拉长时间维度,当分红再投入持续10年以上,股数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此时我们发现,股价在复利公式中实际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分子端的收益载体,又是分母端的稀释因子。
这里存在一个精妙的反直觉现象:假设初始持有100股,每年获得0.5元/股分红。当股价10元时,每年能买入5股;当股价涨至20元,同等分红只能买入2.5股。股价越高,分红再投资的购置力反而越弱。这正是巴菲特所说的"称重机"与"投票机"的辩证关系——市场短期是情绪投票器,长期却是价值称重机。
观察A股市场二十年的数据会发现:在非极端行情下,市场总是通过估值波动制造"低买高卖"的逆向选择。当多数人追逐股价上涨时,市场往往通过透支未来收益(高PE)抑制股数的有效增长;而当市场恐慌抛售时,低估值却为长期投资者创造了最佳的股数扩张窗口。
这种反身性机制,构成了市场长期收益的内在约束。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破除股价迷思的关键在于建立"三阶思维":
第一层看股价波动,
第二层看企业价值,
第三层看市场情绪对复利公式的系统性影响。当我们把每次分红再投资视为播种,把市场高估视为收割时机,就能跳出股价涨跌的二维战场,在三维的复利空间中把握真正的财富积累之道。
==============
本文完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个人操作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观点仅供参考!
祝大家账户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