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来了,阳光温柔,万物复苏,看似一片生机盎然。
而对于脑梗患者来说,春季的变化却可能暗藏风险。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说一句也许会让人意外的话:与其总是一个人窝在沙发上看电视、频繁洗热水澡、一天三顿高油重盐地吃个不停,不如偶尔打打麻将,动动脑子,活络活络气血。
别急着反驳,接下来的内容,我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我们常说“脑梗”,其实全称是脑梗塞,是脑血管被血栓或其他原因堵住了,脑组织得不到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脑细胞坏死。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说话不清楚、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视力模糊、头晕、走路不稳等。
但你知道吗?这些症状一旦出现,说明大脑已经“受伤”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脑梗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复查时才发现脑部已经有了“陈旧性梗塞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人在春天更容易脑梗发作呢?

医学研究发现,春季是脑梗的高发期之一。
这是因为春天昼夜温差大,气温忽冷忽热,人体血管受到冷刺激后容易收缩,血压波动大,再加上春季湿度增加,血液更黏稠,就像下水道里堵住的油脂一样,更容易形成血栓。
如此,很多人一过春节就“收收心”,开始宅在家里,生活节奏变慢。
活动少、吃得多、情绪低落,这些都在悄无声息地给脑梗“递刀子”。
而麻将,这项在很多人眼中“消遣娱乐”的活动,反而在某些方面成了“保护伞”。

先说清楚,打麻将不是灵丹妙药。但适度地打麻将,尤其是和熟人一起,不但可以动脑、动手,还能调节心情、活跃社交。
脑梗康复过程最怕的,就是情绪压抑和脑力退化。
而反观以下这些行为,才是真正让医生头疼的“隐形杀手”:

第一,频繁洗热水澡或泡温泉。
很多脑梗患者喜欢用热水“放松”,但长时间泡热水,会让血管扩张,血压骤降,一旦站起来头晕跌倒,可能导致二次脑梗或出血。
第二,天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久坐不动会让血液循环变慢,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顺着血液跑到脑子里,就是致命的脑梗。

第三,饮食重口味,天天大鱼大肉。
高盐高脂的食物会让血压升高、血脂上升,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越来越窄,脑梗风险自然也大。
第四,过度依赖保健品、偏方。
不少脑梗患者吃了一堆补药,却不知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影响血液黏稠度或与降压药、抗凝药冲突,反而弄巧成拙。

那春天脑梗患者到底该怎么过日子?其实也不复杂。
早晨不要太早出门。春天早晚温差大,清晨是血压波动最剧烈的时段。
建议等太阳升高,气温回暖后再外出。
饮食上,清淡为主,适当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核桃、亚麻籽油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改善血脂,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家里要常备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两次血压,记录下来。一旦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不稳定,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最重要的是,保持适当的社交和脑力活动。麻将、象棋、拼图、读书、甚至种花养草,都比一个人天天发呆强得多。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器官,越用越灵光,越闲越迟钝。

脑梗患者在康复期常常会有焦虑、抑郁、情绪激动的表现。
有些人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负担”,开始变得消极,甚至拒绝康复训练。
这时候,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尤为重要。
我们发现,那些情绪稳定、心态乐观的患者,康复情况往往更好,复发率也更低。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也是适合“心理解冻”的季节。哪怕只是一起打几圈麻将、聊一聊家长里短,都能让人感受到被接纳、被需要。
这种温暖,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

脑梗不是“老年病”,更不是“一次性事件”。它是一种慢性的血管病变,需要长期管理和高度警惕。
而春天,表面上气候宜人,实则对身体是一次“小考验”。
听医生一句劝:宁可偶尔凑几个人打一打麻将,开心一下,也别总做那些看似无害、实则伤身的“习惯性小动作”。

管住嘴、迈开腿、放松心、活用脑——这才是脑梗患者在春天最该做的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立祥,高炜,王辰,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5):401-418.
[2]李永峰,王晓春,赵玉珍.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9):785-788.
[3]张蕾,陈玉琴.社会支持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21,35(10):1806-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