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4月一到,气温像开了挂一样往上飙,朋友圈里晒花晒草晒自己都热得要化了。
可你知道吗?气温一升,不光是蚊子开始蠢蠢欲动,那些被你忽略的老毛病,也开始偷偷搞事情。
尤其是高血压——这个你以为“吃两片药就搞定”的“老熟人”,其实一直在磨刀霍霍。

春夏交替,是高血压患者最容易被“反噬”的时候。医学上有个现象叫“血压季节性波动”,很多人到春天一看血压低了点,就自作聪明地减药、停药,结果没几天就被高血压“反扑”得措手不及。别看你表面上精神抖擞,血压波动可不是闹着玩的。心梗、脑梗,哪一个不是在你“以为没事”的时候,来了个措手不及?
说句扎心的实话:高血压不是病,但它杀人于无形。

之前有个六十多岁的阿姨,春天一来就兴冲冲地去菜市场买菜、跳广场舞,结果某天跳着跳着就晕了,被送来时已经脑出血。追问之下发现,她自己把降压药减了一半,说是“天气热了,血压肯定降”。
我当时真的想敲她脑袋问一句: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来吓唬你,而是要把“气温回升时高血压患者最容易犯的五个错误”说清楚。记住了,宁愿出门遛弯,也别轻易碰这五件事。

太多人都有这种迷之自信:感觉自己最近状态还行,血压也没爆表,就开始偷偷减药,觉得自己是“身体自愈力强”。
但真相是,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无症状性”。你以为自己好了,其实只是病在“潜伏”。更别说气温升高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是暂时的,一旦晚上气温大跳水,血压立刻飙上天。国内多项临床数据显示,春夏交替时段,高血压患者因擅自停药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比其他季节高出近20%。

天气一热,不少人就开始“吨吨吨”灌冰水,觉得这样舒服又解暑。
但是你知道吗?冷刺激会引发血管急剧收缩,原本扩张的血管突然变紧,血压立刻就飙升。之前有个年轻人,35岁,体检发现高血压,天热的时候猛灌冰可乐,结果某天洗个冷水澡直接晕倒在浴室,送来时脑出血已中度偏瘫。医生无奈地说了一句话:“不是你扛不住,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玩火。”

很多人春天食欲大开,尤其是南方一到春末就开始狂吃麻辣火锅、咸菜腊肉。这些都是高钠食物,吃进去的盐比你以为的多十倍。
钠摄入过量会导致血容量增加,血管阻力上升,直接推高血压。别看你吃得开心,血压却在背后“偷偷记账”。而且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汤里的钠含量比菜还高,你以为只喝了几口,其实已经超标。

熬夜,是高血压患者的“慢性毒药”。
气温一高,晚上睡不着,手机一刷就到凌晨。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飙升,血压自然跟着上去。临床上有个“非杓型高血压”,就是晚上血压不降,甚至上升,这类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正常人高出70%以上。你以为自己是夜猫子,其实是在“偷命”。

春末夏初,很多人开始赖在家里,空调一开就是一整天,几乎不动。
久坐、缺乏运动是血压升高的“隐形杀手”。血管弹性差,循环变慢,血压自然上升。有研究表明,每天坚持慢走30分钟以上的人,收缩压平均下降5-10mmHg。运动不是要你去跑马拉松,而是让你的血管“活起来”。
所以说,宁愿出门去遛弯,也别被动地坐等血压找你麻烦。

说点你可能更有感的:你有没有发现,老一辈人对天气特别敏感?“春捂秋冻”、“春困秋乏”,这些农谚其实是有生理基础的。春天阳气生发,气温忽冷忽热,人体血管也跟着“抽风”。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和现代医学并不冲突,反而是互补的。“春不减衣,夏不贪凉”,其实是最朴素但管用的养生法。
再说个冷知识: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认知率和控制率在发达国家超过70%,但在我国,控制率不足30%。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高血压,更别提吃药控制了。这不是医疗资源差,而是“对高血压不上心”。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你可能会问:那到底怎么控压才靠谱?说到底,就是四句话:
按时吃药、定期监测、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别以为这是废话,这四句话能救命。很多人就是在“我感觉还行”的错觉里,一步步把自己送进了ICU。高血压不是一蹴而就的病,但它的爆发,往往就是一瞬间。

春天到了,去遛弯吧。阳光、清风、微汗,是天然的“药”。比你躺在沙发上刷剧强太多。别等到被抬进医院,才后悔“我怎么没早点听医生的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杨志敏,王丽,刘艳.不同季节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管理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1):943-947.
[2]李晨,张慧,刘涛.高钠饮食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05):567-571.
[3]赵蕴菁,陈志刚.睡眠障碍与非杓型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06):50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