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作者简介
皎然,诗僧,俗姓谢,是谢灵运十世孙,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他的诗常含南宗禅学味道,有世外人的轻狂。
字词注释
寻:拜访。
带郭:古代城墙有两层,“郭”是外城,“带郭”即城郊。
未著花:没开花。
日斜:傍晚时分。
诗词译文
陆鸿渐搬家到城郊,家旁的小路种着桑麻。篱笆近处种着秋菊,但秋已至并未开花。扣门没有听到犬吠声,只好向邻居打听。邻居说到山里去了,每天到傍晚时分才回来。

特色赏析
陆鸿渐即陆羽,唐代著名学者,著《茶经》上、中、下三卷,自号茶山御史、桑芒翁。《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论述了茶的本源、茶的功能、茶的采制、茶具及煎茶方法等,是我国茶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对全世界茶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陆鸿渐隐居湖北,至今湖北归安县尚有桑芒园遗址,此处想必就是皎然所寻之处。
诗题《寻陆鸿渐不遇》,虽然没见到陆鸿渐本人,皎然却根据陆鸿渐住处的环境,塑造了一个随缘而居、随遇而安、不带半点人间烟火气的高雅人士形象。你瞧陆鸿渐的家:近郊而带郭,非城非乡,似隐非隐,不隐而隐。篱边种菊,似乎学习陶渊明,但有菊无花。有心种菊,无心看花,有心而无心,适意乘兴,不刻意追求;有门而无犬,有家又似无家,不为外物所累,超然世外。“报山中去”,想必是进山采茶去了;“归时每日斜”,可见出行无常规,俨然闲云野鹤模样,成了世外高人。
佛家讲究修身养性,追求心外无物,以无心、无求、无我为最高精神境界。皎然的这首诗,实际是通过塑造陆鸿渐的高雅形象在弘扬南宗的禅学思想。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本是一首律诗却通篇不对仗,律诗是要求二、三联必须对仗的。这种诗风表现了佛家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读诗僧的作品,当放大尺度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