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公示,有哪些项目并将如何实施

熟人蜀事啊 2024-07-03 18:09:00

彭州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北以龙门山脊岭为界,与汶川县、茂县接壤;南隔青白江与郫都区、新都区相望;东北和东南邻什邡市、广汉市;西连都江堰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1421.43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彭州市常住人口78.08万人,城镇化率56.59%。 截至2023年6月,彭州市辖4个街道、9个镇。

彭州市境域古为蜀国之地。秦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在蜀地置蜀郡,郡下设县。1993年,撤销彭县,设立彭州市(县级)。彭州市处于成德绵经济区中心、成渝经济区发展轴的西北区域合作中心以及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区,是成都市规划发展的四个新型中等工业城市之一和龙门山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区域。境内有3个AAAA级旅游景区:丹景山风景区、白鹿音乐小镇旅游景区、宝山旅游景区。

2022年,彭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92亿元,比上年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10.5:56.2:3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646元。

空间生态现状评价现状特征:彭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包括山区、丘陵和平坝,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立体山水公园城市:

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地貌轮廓南北长,东西窄

 海拔最高处4812米,最低处489米,4300米的巨大落差造就丰富自然景观

 由西北向东南阶梯状下降

“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山水生态资源格局:

 山区面积674.21平方公里,占47.5%

 丘陵约200.13平方公里,占14.1%

 平坝约547.09平方公里,占38.4%

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宜人:

 4300米的巨大落差造就丰富自然景观,北山南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域温差较大。

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沛:

 雨量充沛,彭州境内河川纵横,有大小河(渠)60条,分属沱江、岷江两个水系。水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 生物资源富庶、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森林植被量大、耕地分布集中。

工作成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国土绿化和森林植被增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亟需解决生态问题:存在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的生态问题,以及全域系统性生态问题。

全域系统性生态问题:

主要道路及河流廊道相互交叉生态廊道连通性较差,影响生物多样化保护。

生态空间生态问题:

自然保护地边界争议,区内人为扰动较大;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加强;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森林质量待提升。

农业空间生态问题:

农村建设用地呈现人减地增的趋势,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土壤污染问题,土壤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城镇空间生态问题: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较少,公园绿地系统需进一步优化。

相邻或冲突空间生态问题:

城镇化扩张和农业生产活动挤占生态空间内林业用地,破坏生态景观。

发展目标2025年目标: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2035年目标:全面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公园城市目标。

以动物迁徙、 水系、山体、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为脉络,形成生态网络--干线交通路网为格局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网络体系。

锚固“立体山水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筑牢成都市西北部重要生态屏障。

培育大美田园,建设美田弥望的天府沃野。

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塑造彰显公园城市理念的城镇宜居生态环境。

总体布局生态修复总体格局:构建“北山南田,两环N廊”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生态修复分区: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保护分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等。

工程项目包括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地质灾害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与人居环境保护提升、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建设工程等。

 道路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沿第二绕城高速沿线补植防护林带,形成林田相间,多彩魅力的环形田园升天景观带,第三绕城高速生态控制带,强化补植防护林带,形成林带绵延。建设道路生态廊道10.1818公里。

 生物通道建设项目

构建生物廊道4条,总面积4813.7363公顷,对廊道0.6-20公里范围加以管护,进行建设用地腾退,林地保护维育、补植补造。

 通风廊道建设项目

衔接成都市一级通风廊道2条,一级通风廊道最小宽度不小于500米,廊道内严控污染产业,逐步腾退污染企业,逐步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 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在湔江及其支流建设水体生态廊道1656.9878公顷,管控宽度宜大于80-100m。

 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融合生态、场景和业态,系统谋划“蓝网”空间布局,将特有的山水资源与厚重的文翁治水文化有机融合,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理念。

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加强地震灾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和建设生态廊道,实现栖息地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推动龙门山地质灾害治理区生态移民,减少龙门山内的居民。

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龙门山镇2297.74公顷、白鹿镇1631.22公顷的区域,以保护地质遗迹、岩溶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采取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

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通过森林抚育、退化修复,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优化乔灌草符合生态系统结构。加强15338.0065公顷森林抚育。

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7处地灾点,对重点地段采取修筑防护堤、挡土墙、分水沟、打坑滑桩、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积极引导生态搬迁,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居民向基础设施完善的镇、村聚集,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共整理90.5500公顷。

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332处地灾点,地震断裂带两侧50米范围内绝对禁止修建建筑,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积极防治山地灾害,植树造林以保水固土,对重点地段采取修筑防护堤、挡土墙、分水沟、打坑滑桩、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通过森林抚育、退化修复,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优化乔灌草符合生态系统结构。加强3700.3110公顷森林抚育。

 卧牛坪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修复改善卧牛坪矿区因矿山开采受损的156.6890公顷,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龙定村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修复改善龙定村水泥用石灰岩矿矿山开采受损的15.7519公顷,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

可垦造水田423.8155公顷,宜耕后备资源192.5081公顷进行农田开发建设。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5.3011平方公里。

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

可垦造水田1055.1504公顷,宜耕后备资源1305.9937公顷。进行农田开发建设,进行土地平整、增施有机肥、铺设田间作业道路、新增灌溉排水设施等工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建设,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打造高标准农田,形成大美田园景观。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887.1501公顷。

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

26处地灾点,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积极防治山地灾害,植树造林以保水固土,对重点地段采取修筑防护堤、挡土墙、分水沟、打坑滑桩、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 四川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塔子山砂岩及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修复改善因矿山开采受损的157.2517公顷,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 四川兰丰水泥有限公司姚家槽砂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修复改善矿山开采受损的48.6047公顷,推进绿色矿业发展。

 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通过森林抚育、退化修复,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优化乔灌草符合生态系统结构。

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7.783平方公里。

 公园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另外全域设置42处公园,其中自然公园7处,城市公园包含郊野公园7处,综合公园9处,专类公园11处,社区公园9处,形成“2+7+N”的全域公园体系。塑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实施保障规划传导:建立规划传导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动态监测体系、政策体系、资金保障、科技支撑、评估监管和公众参与等。

这份规划文件详细阐述了彭州市在生态修复方面的规划目标、现状、布局、工程计划和保障措施,旨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