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会上,紫砂壶的成交价格常常令人咋舌,动辄数十万,更有甚者突破百万大关。面对这样的天价,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如何慧眼识珠,收藏一把值得珍藏的紫砂壶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艺术性的首要地位。许多紫砂壶收藏者往往过分关注制壶者的名声,却忽略了藏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请铭记,你收藏的是一件紫砂艺术品,而非壶底铭刻的名字。有些紫砂壶的作者虽声名显赫,但其作品的艺术性却乏善可陈,这样的壶自然无法归入“艺术收藏”的范畴。艺术性,才是衡量紫砂壶收藏价值的第一要义。
其次,在收藏紫砂壶时,我们应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作者的名气固然是收藏投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绝不等同于“名气越大,收藏投资价值越高”。紫砂壶工艺源自民间,文献资料稀缺,评选出的工艺师往往名不符实。因此,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名家制作的次品。在收藏时,我们应坚守艺术性为先,知名度为次的准则。有时候,那些名气稍小但技艺精湛的作品,反而更具收藏价值。

再者,紫砂泥料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紫砂艺术品因其独特的质地而备受青睐,但并非所有作品都能保持质地的优美。尤其是30年前的某些作品,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由于当时原料处理技术的限制,其收藏意义大打折扣。当面对一件工艺精湛但原料欠佳的作品,与一件品相完好却平庸但原料上乘的作品时,我们应如何选择?收藏的原则始终是艺术价值优先,但紫砂却是个特例。材质,对于紫砂壶而言,是其本质所在,自然、纯真、无暇的材质是收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此外,并非所有名家的作品都具备收藏价值。这一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些名家名不符实。在内地这种逆淘汰的环境下,平庸者往往能够占据高位,而杰出者却默默无闻,直到身后才得到应有的认可;二是即使是名副其实的名家,其作品也并非件件优秀。在紫砂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其早、中、晚期的作品水平往往相差悬殊。有些人认为高工大师的早年作品因为年代久远、存世量少而更具收藏价值,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早年作品往往艺术水平尚未成熟,无论是欣赏还是收藏投资都不是最佳选择。更有些高工大师是体制内评选的产物,名不副实,其作品收藏意义同样不大。

在当代中国紫砂壶市场混乱无序的背景下,过度炒作和虚假成交屡见不鲜。许多紫砂艺术品的市场表现与其实际艺术价值严重脱节,甚至背道而驰。那种认为拍出高价的就是好作品的观点,以及以“市场风向标”为收藏依据的做法都值得商榷。“艺术无价”并不等同于“艺术品无价”。作品的贵贱必须与其艺术质量紧密联系起来考量。一旦紫砂艺术品进入市场,它们都是有价的。因此,在判断作品的贵贱时,我们需要结合其艺术水准以及艺术家的发展前景进行辩证分析。
在收藏紫砂壶时,切忌盲目跟风、遍地开花。当代紫砂工艺师数量众多,群星璀璨。收藏投资者没必要“见好必收”,除非你的资金特别雄厚、精力特别旺盛。否则,最好选取一两个德艺双馨的作者进行专注收藏。在选择紫砂工艺师时,我们应注重其品德修养和作品质量,而非数量。

同时,我们应拒绝收藏那些跟风之作。不可否认,每位紫砂工艺师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元素,即使是临摹品也带有临摹者的个性色彩。但这样的作品往往个性不够鲜明。因此,在“个性”之前加上“鲜明”二字作为强调尤为必要。成功的艺术家的作品必须具备鲜明的辨识度、强烈的原创精神和创新意识。即使不看落款,也能一眼认出是某位大师的作品。
此外,我们还应避免收藏那些花哨之作。“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仅是对学者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紫砂艺术家。只有精神独立,才有可能具备原创精神和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在作品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分辨作品内涵的平庸与卓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一个相对“省力”的捷径,那就是去了解作者的学识修养、文字表达、言行举止等信息。作品思想不凡的艺术家,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必然有着非凡的表现。

在收藏紫砂壶时,我们应专注于收藏紫砂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顾景舟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追捧,就是因为他具备深厚的文化与紫砂学识素养,具有原创精神。而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的作者虽然手巧,做出的紫砂壶非常抢手,但他们的作品只能算是工艺品,无法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投资。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一心想捡漏而导致错失良机、吃大亏的事情在艺术市场上每天都在上演。实际上,这种想法已经没有可能实现了。因为现在收藏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收藏时切记要理性入市,切勿被一时的贪念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