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手工艺品有了情绪价值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5-04-08 17:41:48

深山集市  受访者供图

在当下的“国潮热”中,非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依托非遗技艺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极具代表性。从服饰、家具等生活用品,到玩具、手办等消费品及旅游商品,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文化记忆,也在各个场景中表达着态度和情感,传递着独特的情绪价值。

回顾30多年的创业历程,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对2003年的印象最深刻。那一年,她第一次走进贵州。“当看到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精湛技艺绣成的精美绣品,我瞬间被‘击中’了,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看见、爱上这些文化瑰宝。”夏华说。

从那时起,夏华就带着设计师深入当地的每一个村寨,收集流传下来的花鸟、鱼等纹样,同时也记录下图案背后的美丽故事。她相信,每一个纹样、每一个传说,都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

如何传递传统手工艺品中的情感?夏华和团队多年来不懈探寻。

“绣样有了,但在将大山里的绣品推向消费者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绣品的设计、款式与现代审美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绣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夏华和团队研究建立了“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民族手工艺者数据库”,整理了8900多种民族美学纹样,培训了2.5万多名绣娘,还与前沿设计师合作,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国货潮品,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实用功能,消费者还渴望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寻找情感共鸣。基于非遗技艺的手工艺品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深入挖掘和放大手工艺品的情绪价值,将其融入到产品设计、品牌塑造以及销售体验的每一个环节。”夏华说。多年来,夏华带领团队推出了“深山玩偶”系列产品,还带着心意满满的绣品和故事,在几十个城市组织了近600场深山集市。在集市上,消费者们因这些手工艺品而惊喜、感动。他们不仅是在购买一件商品,更是在购买一种文化体验,一种能让他们与传统、自然、民族情感相连的纽带。曾有一位年轻消费者购买了一件带有苗绣图案的披肩,在了解到图案背后象征着坚韧和守护的含义后,表达了这样的感受:“每当披上披肩,就能从中汲取力量,感觉那些古老的图样在默默地给予我支持。”

卖了5年“深山玩偶”后,依文集团敏锐地觉察到,同类产品越来越多,又迅速升级玩法,与AI(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会说话的玩偶”,可以与人们互动,对情绪做出回应。同时,与技术公司共同建立AI辅助设计平台,让消费者也过一把设计瘾。很多消费者到线下空间选取了纹样后,可以发出指令,利用这个纹样设计一条连衣裙、一条围巾或一双鞋。在参与中,消费者体验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情绪感受。夏华认为,生产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激发消费新活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受益的还有绣娘和她们所在的乡村。这些年,夏华和团队挖掘出的一批绣娘中,有不少已成为致富带头人。

78岁的潘玉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拥有60多年绣龄。这几年,她带着女儿、孙女在深山集市的平台上年收入百万元。多年前,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布依族独臂绣娘梁忠美所绣蝴蝶作品,虽栩栩如生却只能在当地小集市上卖几十块钱,现在,通过与设计师共创已将针线下的蝴蝶变成了时尚单品,并打造了蝴蝶仙子IP,月收入从原来的不足千元到如今已超过万元。她们不仅赚钱养家,还带着村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创作,成为“指尖经济”的主力军。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直接生产者,非遗传承人与手工艺者或许并不会将情绪价值作为主要考量,而是以技艺完成度作为目标。今天,情绪价值正在改变传统手工艺的单一技术维度。非遗传承人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呢?

采访中,多位非遗传承人认为,情绪价值能为手工艺品带来一定的附加值,也只有经过市场考验,情绪价值与技艺传承、文化认同、效益转化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体现。然而,创造“有情绪价值的手工艺品”需要精准传递情感,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传承好技艺是重中之重。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印记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好的非遗产品在保持技艺精度的同时,应该将这些文化印记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这时,情绪价值就有了根。”景德镇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认为,把新时代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作品中,就会触达更本质的、影响范围更大的情绪价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