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滩秦简 葛鑫 摄
清明小长假,辽宁省博物馆迎来观展热潮,3天共接待观众6.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94%,再创历史新高。
排在观展队伍中的大学生王晓晨兴奋地告诉记者:“听说大展中的这批汉简里有张骞凿空西域时的珍贵记录,这可是在课本里读不到的活历史!”她口中的大展正是在辽博展出的由该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
千年“简语”启封丝路往事
简牍,作为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记录着社会百态和历史传承。细读这些方寸之间的笔墨,可探寻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此次“简述中国”大展的展品共计25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115件。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4个单元,从简牍中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古人智慧。
展览中一组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汉简引得观众驻足,这些记载着边关军务的木简,字迹至今清晰可辨。
“这些简牍就像汉代边塞人的‘朋友圈’”,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工作人员吉强说,其中既有将士家书,也有公文往来,甚至还有物价清单,全方位呈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烟火气。
“此次253件珍贵文物的出展,是甘肃简牍博物馆历史上的首次,也是出土文简见证丝绸之路的一次辉煌亮相。”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表示,此展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寸简牍里的文明长河
近年来,辽博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界的交流合作与区域联动,努力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为立体的文明叙事体系。
“此次展览是两家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加强了两省文化交流,是让辽宁观众深入了解灿烂璀璨的丝路文明的具体举措。”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当简牍“抖”去身上的尘土集中亮相于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这一文化载体并不“高冷”。
汉王朝有多重视古丝绸之路?从几枚简中可窥之一二。展览现场,一组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敦煌太守简》令观众惊叹不已,不仅详细记载了边塞防守和戎马征战的场景,也是研究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一手资料。“相较于宏观的正史记载,这些汉简非常具体地记载了当时敦煌郡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发挥的特殊使命。”吉强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简牍实物!”沈阳观众马清扬通过观展对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边塞生活”单元,几枚特殊的“楬”(标签简)引发观众会心微笑。记录着“向西而行”的清单里,既有通关文书,也有天文历法,更有一匹“传马”的年龄和身高记载。“这说明戍边将士的文化生活比想象中丰富。”辽博展览策划部研究员韩雪告诉记者,丝绸之路上的蛛丝马迹、西域历史的清晰脉络皆书写于简牍之上。
笔墨春秋续写文明传承
越是了解简牍,考古学家和研究者就越想把它推介给更多的年轻人。
展览开幕当天,百名青少年在观展后参加“简牍传薪”活动,体验简册制作。来自沈阳的小学生白芮阁捧着亲手编联的竹简说:“编绳打结比做数学题还难!古人能在这种‘笔记本’上写出那么漂亮的字,真是太不容易了。”这些用辽宁本地产的木制品仿制的简牍,让年轻一代真切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质感。
在展厅尽头的留言墙上,一句“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的稚嫩笔迹格外醒目。正如朱建军在讲座中所说:“尽管地湾汉简多有残泐,片羽吉光,但通过这些汉简的点滴记载,仍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2000多年前丰富多彩的河西汉塞画卷,再现了屯戍吏卒们艰苦的边塞生活和多样的精神信仰及情感世界,这才是文明真正的传承。”
策展人语
古风遗韵今犹在,简牍千年话沧桑。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甘肃简牍博物馆更是简牍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以甘肃简牍博物馆藏简牍为纲,围绕汉简的文字记载徐徐展开,呈现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波澜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和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彰往而察来”,一枚枚简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了解以甘肃地区为代表的古代丝绸之路独特文化基因的媒介。 (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