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妈妈送去养老院后,在她床头发现了一本日记,看完后我慌了

建月情情 2025-04-19 11:13:19

01

我叫李芸,今年45岁,在一家外企做高管。

那天,我站在养老院的走廊上,看着护工推着轮椅上的母亲缓缓走远,心里五味杂陈。

三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决定——把68岁的母亲送进养老院。

这个决定让我的丈夫王强和17岁的女儿小雨都很震惊。但我坚持己见,因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母亲从农村来上海和我们同住已经五年了。起初还好,她帮忙做饭、打扫卫室,照顾小雨。

可随着年纪大了,她的行动变得迟缓,做事也不太利索。厨房里常常一股糊味,地板擦得到处是水,洗的衣服还有污渍。

更让我头疼的是,她的思想太过保守,总是对小雨说"女孩子不能太晚回家"、"要穿得保守点"这类话,惹得青春期的女儿不胜其烦。

最令我崩溃的是,她有时会在我的重要客户面前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让我在同事面前丢尽了脸。

最后那次,是在公司年会上。我好不容易争取到让家属参加的机会,结果她在董事长敬酒时,大声问我:"这酒多少钱一瓶啊?能不能带一瓶回家?"

回家路上,我彻底爆发了:"妈,您老实说,您是不是故意让我难堪?"

母亲愣了一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没等她说完,冷冷地说:"下周我给您找个养老院,那里有专业人士照顾您,比在家里强。"

02

送母亲去养老院那天,她只带了一个小行李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

临走时,她拉着我的手说:"芸啊,妈知道这些年给你添麻烦了,养老院挺好的,你别有心理负担。"

我没说话,只是点点头。心里却暗自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专心工作和照顾家庭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偶尔周末会去看她一次。每次去,她都笑呵呵的,说养老院条件好,生活有规律,还交了几个老姐妹,日子过得挺充实。

而我家里,确实轻松了不少。请了专业保姆,家务井井有条;小雨不用再应付奶奶的唠叨,心情也好了;丈夫王强虽然一开始不赞同我的决定,但看到家里氛围改善,也就不再提起。

我的事业也步入了快车道,不久前刚刚升任部门总监,年薪翻了一番。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直到那天,养老院打来电话。

"李女士,您母亲突发脑梗,已经送往市中心医院,情况不太乐观……"

04

我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被推进了ICU。

医生说情况很严重,需要马上手术,但风险很高。我颤抖着签了手术同意书,然后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

护士递给我一个塑料袋,说是母亲的随身物品,让我保管。

我打开一看,里面有一部老式按键手机、一个钱包、一串钥匙,还有一本皮面笔记本。

出于好奇,我翻开了那本笔记本。

第一页写着:"给我亲爱的女儿芸芸的话——"

我的心猛地一沉,翻开了下一页。

"2018年3月15日,来上海第一天。芸芸来接我,家里真漂亮,有电梯,有暖气,比村里强太多了。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不给孩子丢脸。"

"2018年4月2日,学会用燃气灶了,但还是有点怕。做了红烧肉,芸芸说好吃,我特别高兴。"

"2018年6月18日,小雨考试得了第一,我炖了鸡汤给她补身体。芸芸下班晚,我给她留了一碗。"

一页页往下看,全是母亲这五年来的点滴记录。有欢喜,有失落,有担忧,更多的是对我和家人的爱。

"2020年11月3日,今天手抖了,打碎了芸芸喜欢的杯子。她没说什么,但我看得出来她不高兴。我晚上偷偷哭了,老了真没用。"

"2021年5月20日,今天是芸芸结婚纪念日,我攒了三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条丝巾给她。她好像不太喜欢,说风格老气。我应该去问问小雨的。"

"2022年12月25日,公司年会上出了洋相。我就是想知道那酒值不值,省得芸芸被骗。结果她好生气,说要送我去养老院。我知道自己碍事了。"

04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翻到最后几页,是她在养老院的记录。

"2023年2月10日,养老院条件不错,就是想家。今天芸芸来看我,我装作很开心的样子,不想她有负担。"

"2023年3月8日,今天是妇女节,小雨给我打电话了,说奶奶节日快乐。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

"2023年4月22日,开始学画画,虽然画得不好,但打发时间。我想送一幅给芸芸,但怕她嫌弃我画得丑。"

"2023年6月1日,今天头有点疼,可能是天气变化。不告诉芸芸了,她工作忙,我一把年纪了,有点头疼很正常。"

最后一篇日记是三天前写的:

"芸芸下周要升职了,我真为她骄傲。我这辈子没什么文化,没什么见识,给不了她什么帮助。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她添麻烦。其实我特别想回家,想看看小雨,想帮芸芸洗洗衣服,哪怕就是在家里坐着,看着他们一家人说说笑笑也好。可我知道,那只是我一厢情愿..."

读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蹲在医院走廊上放声大哭。

05

手术进行了六个小时,终于成功了。

医生说母亲需要在ICU观察几天,然后转入普通病房。康复期至少需要三个月,今后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生活需要人照料。

我擦干眼泪,坚定地说:"我会照顾她的。"

当晚,我把日记本的内容讲给了丈夫和女儿听。

小雨哭得不能自已:"妈,我们把外婆接回家吧。"

王强握着我的手说:"我一直觉得你对妈太苛刻了,但我没有勇气坚持己见。这次,我们一起把妈接回来。"

第二天,我向公司请了长假,决定亲自照顾母亲的康复。

当母亲从昏迷中醒来,看到我守在床边时,她艰难地挤出一个微笑:"芸芸...你工作忙...不用天天来..."

我握住她的手,声音哽咽:"妈,对不起,我不该把您送走。等您好一点,我们接您回家。"

母亲似乎没听清,但还是点了点头,又沉沉睡去。

06

母亲的康复比预期的要慢,左半身有些偏瘫,说话也不太利索。

但三个月后,我们还是把她接回了家。为了方便照顾她,我们把书房改造成了她的卧室。

小雨主动承担起了陪外婆聊天、读书的任务;王强负责每天带母亲做康复训练;我则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中午回家陪母亲吃饭。

日子虽然比以前忙碌,但家里的氛围却比从前温暖了许多。

有一天,我在整理母亲的衣物时,发现了那条我曾经嫌弃"老气"的丝巾。我系在脖子上,走到母亲面前:"妈,这条丝巾真好看,我很喜欢。"

母亲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她不太灵活的手轻轻抚摸着丝巾,含糊不清地说:"好看……芸芸……最漂亮……"

我忍不住抱住她,泪水又一次涌出眼眶。

晚上,我继续翻看母亲的日记本,发现她在养老院期间坚持每天写,而回家后就停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写了,她费力地说:"回家了...不用...记了..."

我突然明白,那本日记,是她在孤独时唯一的倾诉对象。

07

一年后的今天,母亲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已经能在拐杖的帮助下慢慢走动了。

小雨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临走前特意和外婆合影,说要带在身边。

我的工作也调整到了更合理的状态,不再像从前那样拼命加班。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用母亲的视角看世界。她不是故意让我难堪,只是成长背景和时代不同;她不是要控制小雨,只是出于长辈的关爱和担忧;她做事慢了、力不从心了,那是岁月的痕迹,不是她的错。

前几天,我在厨房教母亲用新买的电饭煲。她学得很认真,但还是记不住那些复杂的按键。

我耐心地一遍遍教她,心里却想起了小时候,是她一遍遍教我系鞋带、写字、骑自行车……

突然间,我明白了什么是爱的循环,什么是生命的传承。

晚上,我给母亲端来一杯热牛奶,看着她慢慢喝下去。

她放下杯子,有些羞涩地说:"芸芸,我……我又开始写日记了。"

我笑着问:"写了什么?"

她从枕头下面拿出那个熟悉的笔记本,翻到最新的一页:

"今天,我的女儿教我用电饭煲。她不再嫌我笨了,我真幸福。其实我知道,人老了就是会变笨的,但芸芸现在愿意多花时间陪我,这就足够了。每天晚上睡前,看着一家人都在身边,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08

人到中年,我们夹在老去的父母和成长的孩子之间,常常身心俱疲。

我们追求事业成功,追求生活品质,却忽略了最朴素的亲情。

母亲的日记让我明白,她要的其实很简单——不是大房子,不是贵重礼物,只是一个不被嫌弃、能够安心付出爱的地方。

如今,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病痛,如果没有无意中看到那本日记,我们母女之间的隔阂是否会一直存在下去?

幸好,生活给了我一次弥补的机会。

而我,也终于明白:

所谓孝顺,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在父母老去时,还能像他们年轻时照顾我们一样,给予同样的耐心和尊重。

所谓亲情,不是血缘的羁绊,而是在彼此最脆弱的时刻,选择理解而非指责,选择包容而非嫌弃。

如果你正读到这里,而你的父母还健在,请不要等到看到他们的日记,才明白他们内心的孤单和爱。

趁现在,给家里打个电话吧。

0 阅读:0

建月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