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羽的雕像,为何双眼都不是睁开的?老木匠:没人敢不这样做

白晴聊历史 2025-04-23 10:59:5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你可能见过无数尊关羽雕像,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但你是否注意过——他的双眼,从不真正睁开。

无论大小神像、民间供奉,哪怕雕工再精细,眼神始终半阖,似睁非睁。

这可不是巧合,更不是艺术风格,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规矩。

老一辈的木匠甚至严肃警告:“没人敢让他睁眼!”到底是为什么?关羽被尊为武圣,一睁眼又会发生什么?

少年惊才:初露锋芒

关羽,字云长,本是涿州一个普通的乡间少年。

他生性豪爽正直,勇武过人,尤其擅长骑射。

据说少年时期的关羽就已经名声在外,常有大人物慕名而来,想要收他为徒。

但关羽志向远大,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武夫。

有一次,关羽亲眼目睹了当地一名恶霸地主欺压百姓的情形。

他义愤填膺,挺身而出,与恶霸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最终,恶霸丧命于关羽之手。

这件事在当地传为佳话,然而也给关羽招致了杀身之祸。

他被迫离乡,开始了孤身漂泊的生涯。

血气方刚的关羽,心怀壮志,绝非甘于寂寞之辈。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关羽只能以贩卖红枣为生,但他从未放弃建功立业的梦想。

机缘巧合下,关羽结识了刘备、张飞,三人志趣相投,在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

自此,关羽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开启了跟随刘备征战沙场的篇章。

烽火连天:血染沙场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战火连绵不绝。

而对于关羽来说,这却是一个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绝佳时机。

他毅然决然地追随刘备投身军旅,从此过上了烽火生涯。

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关羽犹如一柄出鞘的利刃,所向披靡。

他身经百战,马踏万里,转战各个战场。

无论是与张飞并肩作战,还是独当一面,关羽都勇猛非凡,屡建奇功。

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敌军望风披靡。

他的一把青龙偃月刀,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

从斩颜良、文丑,到华雄死于其手,再到辕门射戟,关羽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无数个战局。

他骁勇善战的身影,成为了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连年的征战也让关羽身上的杀伐之气愈发浓烈。

他的眼神愈发凌厉,举手投足间尽显煞气腾腾。

仿佛,那一身傲骨,只有在厮杀中才能得到宣泄。

威震华夏:万夫莫敌

关羽的勇武,很快在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名字,也如雷贯耳,响彻大江南北。

作为刘备嫡系大将,关羽更是军中的中流砥柱。

他一马当先,所向无敌,威震华夏。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但凡提到关羽,无人不露出敬畏之情。

正所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关羽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武和胆略。

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以寡敌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

在刘备集团中,他就是一面威风凛凛的大旗,为军队注入无穷的士气。

然而,随着战绩赫赫,关羽的威名也变得愈发沉重。

哪怕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在他面前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关羽仿佛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让人难以接近。

军中甚至盛传,关羽怒目圆睁之时,便是鬼神也要避让三分。

但如此的关羽,却并非没有温情脉脉的一面。

每当想起远在故乡的家人,关羽总会变得柔情似水。

他虽然身在军旅,却从未忘记自己还是儿女情长的凡人。

只是,在乱世之中,关羽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大义,他只能将儿女情长埋藏心底,一往无前。

躬耕陇亩:潜心修身

尽管关羽常年征战沙场,但他并非单纯的武夫。

恰恰相反,关羽还是一位博学多才,胸怀韬略的文武全才。

他虽然以武功见长,但骨子里却是一位谦逊好学之士。

在刘备羽翼渐丰之时,关羽曾负责镇守荆州重地。

面对如此重任,关羽并未懈怠,反而更加勤勉尽责。

他不仅严于律己,更是恪尽职守,为民除害。

每当夜幕降临,关羽总会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兵法典籍。

他常常通宵达旦,挑灯夜战,苦心孤诣地钻研军事谋略。

一个小故事,更是让关羽的为人津津乐道。

有一次,一名刺客奉命前来行刺关羽。

然而当他潜入关羽寝室时,却发现关羽仍在埋头苦读,丝毫没有察觉异样。

刺客叹服于关羽的专注和毅力,竟然悄然退去,放弃了刺杀。

事后,关羽得知此事,也只是淡然一笑,并未追究。

在民间,关于关羽的种种轶事也广为流传。

虽然关羽看似粗犷豪放,却从不以武力相逼。

相反,他心怀仁厚,常施恩惠,广积善缘。

但凡他所到之处,百姓没有不拳拳道其善名的。

在乱世之中,关羽就像一股暖流,用自己的善举温润了多少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

壮志未酬:身陨桃花

历史的悲剧性,莫过于英雄未遇伯乐,壮志难酬。

关羽虽然一生戎马倥偬,却终究没能与刘备携手一统天下。

公元220年,关羽久镇荆州,但因部署失当,终被东吴军队偷袭,壮烈殉国于麦城。

关羽虽然战死沙场,但他的形象却被永远地铭刻在了后世之人的记忆里。

人们敬佩他的勇武过人,更钦慕他的忠肝义胆。

在民间,种种关于关羽的传说开始流行。

其中,便有关羽身陨之后,亡魂不散,游荡人间的说法。

据说,许多死于关羽刀下的冤魂心有不甘,时常在夜间出没,企图寻仇。

面对如此情形,关羽并未动怒,反而常年闭目冥想,修心养性,最终感化了那些冤魂野鬼。

也正是在这样的传说中,关公雕像通常都是双目紧闭的形象。

忠义传世:万世景仰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事迹被不断传颂,其忠勇侠义的形象也愈发深入人心。

渐渐地,关羽开始被神格化,成为民间供奉的武圣人。

在宋明时期,皇权也开始介入关公崇拜。

从宋代开始,历代皇帝都对关羽进行了追封和褒扬,其神格地位被不断拔高。

明代,关羽更是被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成为道教重要的护法神之一。

而在民间,关公信仰更是广泛流行。

人们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以求庇佑,驱邪避凶。

所谓"家家有尊关公像,户户烧香拜关公",从宫廷到民间,关公崇拜可谓根深蒂固。

时至今日,寺庙祠堂中的关公雕像,依然香火鼎盛,信众如云。

雕塑之谜:不敢睁眼?

在关公雕像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那就是关公像无一例外都是双目紧闭的。

对此,民间和学界有着诸多有趣的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这与宋代以后,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

在传统观念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而神像的眼睛,更被赋予了诸多神秘的意味。

譬如,人们常说"画龙点睛",意为点睛之后,龙才算真正被赋予了生命。

反之,若龙眼圆睁,却有可能冲破画卷,飞向天际。

类似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屡见不鲜。

再加上关公雕像通常都威武不凡,双目圆睁难免会让人感到一种震慑力。

因此,出于避凶趋吉的考虑,工匠们通常都会让关公像双目紧闭。

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一种广为接受的塑像传统。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关公雕像闭目,恰恰反映了民间对关羽"暗室不欺"高尚品德的由衷敬仰。

在乱世之中,关羽虽然身负重任,却从未徇私枉法,始终坦荡磊落。

即便在无人监督之时,关羽也能"独善其身",严于律己。

闭目塑像,正是对关公这种君子风范的形象化呈现。

还有一种看法,将关公雕像闭目的缘由归结为匠人的敬畏心理。

传说中关羽目光如电,睥睨天下,让人不敢正视。

而关羽生前,更是常以怒目示人,平息阵前争端。

在民间的想象中,若是亵渎了关公的威仪,恐怕会招致杀身之祸。

因此,工匠们宁可谨小慎微,也不敢僭越雕琢圣像。

结语

岁月悠悠,英雄虽逝,其精神却长存。

关公雕像双目紧闭的背后,其实承载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民俗、工艺的话题,更折射出了关羽作为一代枭雄的传奇色彩。

他的威名虽然来自战场,但他的人格魅力,却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时至今日,关公精神犹在,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或许,这才是关公雕像最值得我们品味的意义所在。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