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一个王朝早已覆灭,帝王早已尘归尘、土归土,但皇陵前的身影,却从未断过。
清朝灭亡已108年,如今依然有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在那些沉默的陵寝前,风雨无阻、静默如初。

他们不是导游,也非安保,而是被称作“守陵人”的特殊存在。
问题来了——是谁在给他们发工资?
清帝国的守墓卫士:世袭的职业,凝聚的忠诚清王朝自顺治年间开始营建东陵,这项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才最终完工。
在长达247年的时间里,这座占地80多平方公里的陵园内,先后建成了5座帝陵、15座后陵、7座妃子园寝,合葬161位皇族成员,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
如此庞大而重要的皇家墓地,自然需要专门的力量来守护。

清廷因此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守陵人。
这些守陵人都是从满洲八旗子弟中选拔出来的精壮男丁,职责就是日夜守卫陵园,防止盗墓贼的侵扰。
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他们有权当场击毙。
与其他官职不同,守陵人的职位是可以世袭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守陵人的子孙后代,就自动继承这个职业,直到绝后为止。
这项制度的设立,既是出于保密和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守陵人忠诚的一种褒奖。

毕竟,他们要世世代代守在偏僻的山林中,远离亲友,与世隔绝,这种牺牲和奉献,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为了调动守陵人的积极性,清廷在俸禄方面也给予了优厚待遇。
他们每人可享受六品官员的薪俸,加上一定数额的补贴,生活还算殷实。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这些看似优越的条件,也掩盖不了守陵生活的苦寂和孤独。
陵园的繁华与孤寂:地下宫殿里的绝世珍宝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最初只是为了安葬早逝的孝庄文皇后。
但在随后的康熙、乾隆年间,东陵的建设达到了顶峰。

仅乾隆一朝,就在这里修建了他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这两座陵墓,堪称古今中外帝王陵寝的巅峰之作。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他执政的六十年间,国库充实,百姓丰衣足食。
他一生酷爱收藏,搜罗了无数珍宝异器。
据史料记载,乾隆的陵墓像一座巨大的地宫,埋葬的金银珠宝和古玩字画,价值连城。
名贵的犀角杯、玛瑙杯,一色俱全;黄金打造的龙袍、龙冠,熠熠生辉;各种翡翠白玉、珊瑚宝石,美不胜收。

堆积如山的丝绸锦缎,足以用几十辆马车来运载。
守陵人虽然终日与这些凡人难见的珍奇为伴,却从来不敢有非分之想。
在他们眼中,守护先帝的陵寝,就是毕生的使命,哪怕饿死在陵前,也在所不惜。
这种视死如归的忠诚,正是守陵人群体的可贵品质。
然而,在这金碧辉煌的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史。
守陵人虽然生活优渥,但他们却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
陵区远离城市,人烟稀少,与世隔绝。
守陵人常年生活在这里,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一年到头,他们连家人都见不上几面。
寒来暑往,就这样在荒凉的山林中消磨一生。
许多守陵人都是独身一人,终生未娶。
因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谁又愿意把女儿嫁到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呢?于是,不少守陵人就这样孤独终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龙兴之地。
覆灭后的迷茫:皇朝陨落,旧臣何归?1912年,一声巨雷划破天际,数百年的帝制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轰然倒塌。
年仅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黯然离开紫禁城。
曾经受万人顶礼膜拜的皇权,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对于生活在远离政治漩涡的东陵守陵人来说,这场剧变来得太突然了。

昔日效忠的君主已经失位,他们一夜之间变成了无主的奴仆。
虽然北洋政府承诺会善待清室后裔,但对这群守陵卫士却束手无策。
失去俸禄来源的守陵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为了糊口,不少守陵人被迫外出谋生。
有的人改行当了农民,有的人去城里做苦力,还有一些年纪大的,甚至沦落为街头乞丐。
昔日庄严肃穆的东陵,也日渐荒芜冷清。
草木疯长,墓碑斑驳,到处弥漫着一股苍凉和衰败的气息。
对于那些坚守陵寝、誓死不去的老守陵人来说,皇朝的崩塌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不少人悲痛欲绝,郁郁寡欢,或自怨自艾,或借酒浇愁,在贫病交加中苦苦挣扎。

曾经风光无限的东陵,竟沦为一座巨大的废墟。
时光飞逝,寂寞的东陵渐渐被人遗忘。
昔日恪守陵寝的守陵人,也大多凋零陨落。
每个黄昏,夕阳西下,古老的松柏在山风中摇曳。
仿佛在低吟浅唱,诉说着这段旧王朝的兴衰荣辱。
劫难中的抗争:国难当头,誓死捍卫1928年,已经名存实亡的北洋政府因为军阀混战而风雨飘摇。
就在这时,一场更大的浩劫悄然降临在东陵。
奉系军阀孙殿英率部进驻唐山,在东陵进行军事演习。

这位素有"盗王"之称的枭雄,对东陵地宫中的宝藏垂涎已久。
趁着军演的名义,孙殿英调集大批士兵,分头对东陵的主要陵寝发动猛攻。
守陵人虽然早有防备,但寡不敌众,难以抵挡现代化武器的攻击。
激战中,不少忠勇的守陵人血洒陵前,悲壮殉国。
最后,孙殿英攻陷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洗劫一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盗墓案。
孙殿英从两座陵墓中掠走的金银珠宝、玉器古玩,装满了30多辆卡车。
其中光景泰蓝瓷器就有1000多件,黄金达2吨之多。
清宫流失的国宝,很多都落入了孙殿英的私囊。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流亡在天津的溥仪勃然大怒,立即上书国民政府,要求严惩凶手,加强文物保护。
社会舆论一片哗然,纷纷声讨孙殿英的罪行。
在内外压力下,国民政府不得不重新整顿东陵事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防止文物再遭劫掠。
这场惨烈的浩劫,在守陵人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伤痕。
他们冒死守护的圣地,竟惨遭如此蹂躏和亵渎。
不少失去亲人的守陵后代,感到万分悲愤,痛不欲生。
也有人以身殉陵,明志决不苟活。
这种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凝聚成守陵人群体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代后人砥砺前行。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饱经沧桑的东陵带来了新生的曙光。
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这片古老的皇家陵园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在专业考古队伍和文物部门的悉心呵护下,东陵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千疮百孔的古建筑得到了修缮加固,残破的石牌坊、神道也重现昔日风采。
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通过多方努力,陆续回归故里。
新修的陵区公路和游览线路,方便了海内外游客瞻仰游览。
2000年,清东陵更是以其卓越的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跻身于全人类的历史瑰宝之列。

幸存的守陵后裔,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纷纷走出大山,接受新知,学习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守护者。
他们凭借祖辈口耳相传的独特经验,协助考古和文保部门开展东陵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
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秘辛被揭开,丰富了我们对那段帝国兴衰史的认识。
如今,当我们徜徉在苍松翠柏环抱的陵园,聆听导游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不禁为那些为守护先祖遗产而献身的先辈而肃然起敬。
清帝国的辉煌早已逝去,但守陵人的赤诚之心,却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这种守护民族文化瑰宝的崇高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结语时过境迁,昔日守陵人的足迹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但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守护先祖遗产的可贵精神,却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熠熠生辉。
这种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化作一缕缕清风,吹拂在新时代的东陵上空。

它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守护祖国的红色血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而不懈奋斗。
让我们携手并进,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东陵新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许树安:《清朝皇陵》,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版。
王树伟:《孙殿英盗掠清东陵始末》,《文史精华》,2011年第6期。
张帆:《新世纪的东陵守望》,《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5期。
梁庚尧:《大清皇陵》,中华书局,2013年版。
田薇,李晓东:《清东陵历史变迁与保护利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赵园:《被遗忘的一代:清代八旗子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