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定价合理吗?乘客省的钱,是司机流的汗?

网约车焦点 2025-04-28 16:48:53

网约车“一口价”特惠单一直都是舆论漩涡的中心。

乘客看到便宜价格疯狂下单,司机却叫苦连天:“跑一单亏一单,平台这是拿我们的血汗钱补贴用户?”

‌定价权到底在谁手里?‌从法律层面看,网约车定价属于市场调节价,平台只需备案即可自主定价。

表面上平台会“综合考量”里程、时间、供需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司机根本没有议价权。

以“一口价”为例,平台用算法提前估算行程成本,直接把价格压到司机收入临界点。

杭州一位司机算过账:10公里普通订单能赚40元,换成“一口价”到手不到25元,“平台抽成从21%涨到29%,堵车的油钱还得我自己贴”。

虽然司机可以手动关闭“特惠”接单,但只要关了这个功能,派单量立刻暴跌80%。“我们其实根本没得选”。

‌“一口价”打着“堵车不加价”“价格看得见”的旗号吸引乘客,但现实往往骨感。上海一位用户吐槽:“叫了个特惠单,连着被取消了好几次,根本没车接”

司机收入被压榨到极限,服务质量自然打折——不开空调、故意急刹、迟到、取消。另外,有用户对比发现,某些“特惠一口价”竟比普通快车还贵。平台玩起“先涨价再打折”的套路,乘客以为薅了羊毛,实际成了冤大头。

‌低价竞争背后的“阳谋”‌这场定价乱象的核心,是平台利用垄断地位转移风险。对乘客,用低价抢占市场;对司机,用算法强迫接单;而平台自己,既不用承担堵车风险,还能暗中提高抽成比例。

甚至在某平台“一口价”订单中,司机实际到手收入低于一块钱一公里,还没有顺风车价格高,真正是“赔钱赚吆喝”。

多地政府已出手整顿。杭州要求平台公开定价规则,禁止隐藏抽成;石家庄直接叫停“低于巡游出租车”的营销。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台把“一口价”改叫“限时补贴”,继续玩数字游戏。有监管部门人士坦言:“平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规则漏洞根本堵不完。”

这场定价权争夺战里,最荒诞的莫过于平台的话术。它们一边说“价格由市场决定”,一边用算法操控供需;一边声称“司机可自由选择”,一边用派单机制逼人就范。

眼下,南京、广州等地司机开始联合抵制“一口价”,要求平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但现实是,乘客早已习惯低价,平台坐拥流量霸权,司机的声音反而成了最微弱的一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