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干货2】林木《中外美术史》第二章彩陶时代考点全面解析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6-17 15:46:32

林木《中外美术史》第二章彩陶时代

又到一年考研季,有多少人在准备25考研呢?有人选择报班学习,跟着机构轻松备考有人选择自己在家备考…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大家努力拼搏上进的方式!为了帮助各位考研学子快速进入25备考状态,今天给大家带来林木《中外美术史》第二章彩陶时代的考点解析

24考研,第二章虽然没有出现原题,但是不保证今年不会考,本章节容易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题。

第二章 浑沦率真的艺术精神——彩陶时代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仰韶文化彩陶

考点:马家窑文化彩陶

考点:相关雕塑艺术

考点:黑陶艺术

考点:拟形素陶

考点:两河流域美术

【核心笔记】第一节彩陶艺术

陶器是将黏土与水掺和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坚固的器物。陶器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件标志性大事,它意味着人类从对绝对依赖自然的阶段进入到自由创造物的阶段,意味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陶器的制作动力首先来自储存盛放食物的需要,这一方面说明农耕的生产方式开始使社会生活趋于安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类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总之,陶器的使用开辟了人类生活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的陶器制作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其中的彩陶艺术更是掀开了中国艺术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原始彩陶延续时间很长,在距今7000—3000年之间出现的较多,其中最重要的类型是距今5000-6000 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和距今4000-5000余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其他如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昙石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也都曾发现一定数量的彩陶。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1921 年发现于河南省海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和陕西两省,仰韶文化在考古学上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年代被划分为若干个类型,对于彩陶研究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其中两个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彩陶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器物为代表,距今大约6000年前后。 其器型较多样,有平底盆、平底钵、鼓腹钵、双耳罐、细颈瓶等,敛口器皿的彩绘纹样多绘制于器物口沿、上腹、肩部等醒目位置,敞口器皿则给绘制于口沿及内壁。

有专家认为,捕鱼是半坡部落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这些部落很有可能以鱼为图腾,而这些出土于半坡和姜寨的人面鱼纹正是远古人类所幻想的图腾祖先或图腾神的真实写照;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头面部以鱼为饰的人面像正是半坡部落中巫师的形象,在原始思维中,通过对崇拜物某些特征的借用或模仿,就能够得到图腾神的力量或者得到其佑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临汝出土的一件鹤鱼石斧彩陶缸,上面给制一鹳鸟衔鱼的形象,一旁并列给制一柄带有标记的石斧,这无疑是一件表现部落大事的纪念性彩陶,有学者将画面内容解读为一场氏族兼并事件,即鹳鸟氏族对鱼氏族的胜利,而石斧便象征着权力的变换。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大约距今5000—4500年前后,分布于甘肃与青海两地,也有人将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来看。按时间先后,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各个类型的彩陶纹饰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马家窑类型彩陶最常见的漩涡纹很可能是对水波的模拟。马家窑文化遗址多数分布在甘肃的水而居的生活使先民时刻感受着水的变化莫测与无穷威力,水崇仰的幻力激发着人们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也由此成 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视觉图式。马家窑彩陶中动荡的水波线,急旋的涡纹,神秘的圆点,正体现了先民心灵与自然的强烈互渗。

在先民们看来,图像与实物不仅具有观念上的同等性而且具有物质上的同质性,因此,将具有无穷力量的图腾给予器物上,就可以使他们获得同样的力量,对器物的掌握也就象征着对水的控制和驾驭。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是该时期彩陶中最精彩的一件,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有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头戴羽饰,腰系兽尾,牵手并肩起舞,生动展现了氏族成员进行群体活动的欢快场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与早期彩陶较为具象的纹样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纹饰显得更为符号化和抽象化, 这将具象物体图案化、抽象化的趋势普遍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世界各地,而文化学者也对此作出了各种解 释。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将这一趋势看作对部落图腾进行区别和标志的需要,因为抽象化的图案更加固定并易于认识:李泽厚也认为马家窑文化的几何纹样是由写实的动物形象发展而来,而“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抽象化的过程中,石器时代艺术的那种较为普遍的共性逐渐分化开来,各个民族依据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各自走上艺术的独特发展之路。

可见,彩陶艺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和意义,它代表若一个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极为特殊的艺术阶段,彩陶时代的纹饰大多数在之后的艺术发展中被继承和沿用,特别是在先秦到前汉的青铜艺术和漆器艺术中,彩陶纹饰如宽带纹、回形纹、折线纹、菱格纹得到广泛的运用,彩陶中自由率真、浑沦自在的审美精神更是成为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在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3.相关雕塑艺术

与彩陶艺术相关的雕塑艺术指的是装饰于陶器外部的附着性雕塑以及同时期的陶塑作品。

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土的陶动物包括陶象、陶龟、陶鸟、陶狗等几种,造型极为生动可爱,其中一只陶狗的背上还立着一短尾小鸟,童趣十足,这组小雕像大小仅为数厘米,很可能是原始人生活中的把玩之物。

陶器附着雕塑在各彩陶文化类型中均有发现,特别是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有着十分优秀的作品。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面部和头发采用堆塑法表现,并以竖线纹刻画女孩额前刘海,表现人物的稚气可爱,该陶瓶除器口外通身绘有弧边三角纹样,犹如人物所穿的衣装,构思极为巧妙。

最早的生殖崇拜的对象是被夸张了生殖部位的女体,这在世界范围的史前遗址中都有发现;而当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生殖崇拜的对象就逐渐转换为男性。但也许在彩陶壶的创作者看来,无论是单独的女体还是男体,都无法表达对生命繁衍的崇仰及其带来的神秘幻想,只有兼具两性特征的形象才能传达本来就混沌神秘的观念,原始思维的整体性将原本相异的特征融为一体,同时也“将自然的东西弄成一个心情的东西,弄成了一种主观的、亦即人的东西”。这是原始艺术中常常可见的一个重要特征。

【核心笔记】第二节素陶艺术

顾名思义,素陶就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未加彩绘及釉料的纯土陶。可想而知,在中国数千年的史前制陶史上,这种未以色彩釉质进行装饰的素面陶器数量一定远远超过我们所说的彩陶,实际上考古发掘的状况也显示,原始时期绝大多数日常使用的陶器都是单色素面的。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烧制陶器是1977年在江苏深水神仙洞发掘出来的一片泥质红陶,大概制作于距今1 万年前。1987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又发现孱石英粒的褐红色粗陶,年代比前者晚了整不多2000年。这些发现虽然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从侧面为我们勾画了陶器早期发展的大致轮廓。

我们对素陶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彩陶艺术明显衰落之后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群落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正是在这两个文化体系之中,我们的素陶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之前的彩陶。

1.黑陶艺术

黑陶诞生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制作工艺比较特别,系在陶器烧制即将结束时,从窑顶缓慢加水,使木炭不充分燃烧而产生浓烟,极细的碳粒渗入陶器表层, 使陶器表面呈现均匀的黑色亚光光泽,体现出一种特别的质感和技术的美感。20世纪20年代末,考古学者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了以黑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文化类型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烧制黑陶的原料来自黄河下游的沉积泥土,其土质细腻、无砂、黏性大,烧制后陶器质感致密均匀。 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器表装饰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其中镂孔黑陶在某个阶段最为流行,也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这些黑陶器虽然仍是素面,但在底座部位的镂孔装饰使陶器显得轻松灵动,毫不窒闷。

总之,在色、质、形、态等方面看,黑陶的美学价值都达到了史前艺术的高峰,其色乌黑莹润,沉若典雅,其质紧实细腻,光滑润泽,其形高贵单纯,精巧隽秀,其态端庄优美,淡然空灵。可以说,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从器形、纹饰等方面为商周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

2.拟形素陶

中国史前艺术中有一类特殊的陶器形态,它们原本是实用的器皿,具有使用功能,同时又以自然物象特别是动物形态造型,我们将这一类器物称为拟形器。

写实拟形器中重要的作品有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舅形陶鼎,山东胶州三里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形鬻和狗形鬻,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良渚文化水鸟形陶壶等。

抽象拟形器与写实拟形器完全不同,它的造型语言中几乎没有任何自然主义的摹写成分,所谓的拟形仅仅是以抽象的线条、几何体的造型来模拟动物的神态,也就是依靠一定比例、结构、弧线、角度的组合来使器皿呈现出动物的某些特征。以大汶口文化的陶鬻为例,它们明明没有五官肢体,却给人栩栩如生之感,让观赏者体会到原始人类与动物之间那种亲近的感情。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取得了初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自然界所带来的惶恐不安也大大降低,泛神论的影响逐渐减弱,他们开始充满兴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于是自然物更多地以一种亲切感而不是神秘感感染着原始人刚刚萌芽的审美意识。动物不再是狩猎的对象,而是被人饲养,成为人类的朋友甚至家庭的成员,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神秘自然也被代之以生活化的亲切和趣味,这正是抽象拟形器所给人的印象。

应该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发展的造型能力已经足以使原始艺术家创作出写实主义的拟形作品, 但他们却恰恰走到了另一个方向,走上了抽象造型的道路。这也许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抽象的倾向超过了写实的倾向。

【核心笔记】第三节其他地区的美术发展

当中华民族的原始艺术家还在陶器上描画精美的纹饰时,埃及人已经在他们宽阔的平原上建造起了宏伟的金字塔,并在其中留下了同样神秘而卓越的墓室艺术;两河流域先民的农耕文明也已经建立超过了 3000年,在汉谟拉比最终于公元前18世纪建立巴比伦王国之前,这些生活在两河之间新月形肥沃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频繁的战争、交流、融合之中发展若自己独特的艺术。虽然该地区的大多数艺术作品因为由泥土制成而早已在岁月中烟消云散,但从遗存不多的石质雕刻作品及金属制品中,我们仍然依稀可见两河文明曾经璀璨的艺术之光。

1.埃及美术

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埃及有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公元前3000多年进入早期王国时,埃及艺术便形成了一种呆板的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一直极端稳定。从早期王朝最早的艺术遗迹《那尔迈调色板》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所谓永恒不变的风格。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埃及艺术的程式化已经形成:重要的人物比例要比其他人大得多;每一个人物都按照“正面律”的要求进行表现:头侧面,眼睛正面,肩及身体正面,腰部以下又是侧面;画面用水平横线来分割结构,人物排列井然有序,甚至动物都是成排出现。可以说,埃及人是按照一种叙事的要求来作画的,他们务求画面清晰有序,把事件所有的要素涵盖在内,画面处理所遵循的严密法则也是出于这样一 种对准确性、清晰性的要求。

严格的程式化同样存在于雕塑作品之中。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只有几种标准的姿势:坐姿为身体挺直,正襟危坐,两手平放在腿上,或者两臂交叉于身前相抱,又或一手平放,另一手抚于身前;站姿为挺身直立,双脚并拢或一足稍向前踏出。

在古代埃及艺术中,颜色的运用要遵从既定的规则,埃及给画与中国古代重彩工笔画相似,均为线条勾勒造型后平涂着色,色彩并不完全来自事物本来的颜色,而是有着固定的法则来帮助画面准确表达含义, 如用红褐色代表男人体,淡黄色表现女人体及黄金,蓝色用来表现鸟类的羽毛,衣物与面包大多用白色, 肉类食品、头发和眼睛用黑色表现。

埃及艺术直到十八王朝前后才开始逐渐摆脱僵化程式,在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了一件极为出色的雕塑作品《涅菲尔蒂胸像》,这座雕像的写实技巧超越了之前所有作品,而且由于涅菲尔蒂王后本人十分美丽,因此这件雕像与希腊《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起被西方美术史家誉为人类雕塑史上最美的女性雕像。

古埃及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还有狮身人面像、方尖碑、神庙建筑、纸草画和各种墓室浮雕、壁画和金银饰品等。这些难以尽数的艺术珍宝绝大多数是为人们死后的生活而准备,如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奈费尔·玛亚特大雁饰带都是墓室中的陪葬品或基室。

2.两河流域美术

两河流域又被希腊人称为美素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条河之间的地带。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合农耕生活。而正是由于它自古以来的富庶,且地形平坦,缺乏地理屏障,因此自古又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地区。两条河流、肥沃的土地、不同民族的轮番占领……正是这样一些因素共同孕育了一个灿烂的古代文明: 两河文明。

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与古汉字一样,也是由上到下由右至左来书写的。两河地带缺乏石料,楔形文字都是用削尖的芦苇秆在泥版上按压来书写,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古老文献几乎都来自这种保留下来的泥版。随着楔形文字在19世纪陆续被解读出来,古老的两河文明也逐渐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河文明是河水和泥土共同哺育的文明形态,当地缺乏石料,也没有什么金属矿藏,因此古老的艺术大多都以泥土为材质,这也是两河文明遗存并不像其他文明遗存那样丰富的原因之一。

与中国史前彩陶的明快和谐相比,两河流域彩陶纹饰显得更为热烈,装饰感也更突出,从中能够看出制作者对几何图形和满密构图的兴趣,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伊斯兰细密画的某些特征。由此看来,虽然两河文明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但特定的审美心理却在民族集体潜意识之中留存下来,并因此而形成了今天西亚地区美术的独特面貌。

两河流域在大约公元前2800-前2340年之间由苏美尔人统治,这个古老民族留下了许多风格优美、制作精致的雕刻品。

在苏美尔人之后取得统治的是来自北方地区的阿卡德人,他们的雕刻则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其艺术遗物有纳拉姆辛纪念碑和萨贡王青铜头像。前者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画面采用了斜线构图,显得主次分明而疏密有致,生动地表现了纳拉姆辛王带领军队翻山越岭远征的景象,此外还用简单的风景刻画来表现特定的环境,突出主体人物的英勇伟岸。

在巴比伦王国之后,两河流域先后由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建立统治,亚述帝国的艺术世俗性较强, 最有特点的是其宫殿建筑及建筑雕塑,新巴比伦王国的艺术仍以建筑为代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伊斯塔尔门,同时期的著名遗迹还有公元前3世纪被地蔑摧毁的空中花园等。

彩陶艺术掀开了中国史前艺术的灿烂篇章,在同一时期,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先民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地域美术形态,并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

今日打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素陶艺术两种表现形式

二、简答题

1、埃及美术发展特点

三、论述题

1、我国两种最重要的彩陶文化类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