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公元前221-581)
第一节 建筑与室内设计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兴建大量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因 玄学思想和士人阶层的山水文学之风,中国的园林营造由大尺度的形似转向了小尺度的神似。
建筑设计、
1//皇家建筑
(1)宫殿
秦汉
规模宏大、功能多样的建筑群。与园林常相结合、“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 代表:秦代阿房宫、西汉未央宫、长乐宫
汉代
前后两殿相重、门门相对的宫室制度, 而且还分单阙、二重字母阙、三重子母阙三 个等级。
西汉晚期
“左宗庙,右社稷”形式
秦汉
普遍出现了由巫术占卜演变而成的趋吉避凶的风水观念
建康
首次出现以封闭的里坊为核心区,将商业和居住区外围开发的新模式
(2)苑囿
汉代著名皇家苑囿:上林苑、汉初南越王宫苑
推崇“三山一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和太液池为主题的建筑。,追求自然、休闲隐逸、 静观自得、寄托情怀的地方。
2//佛教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设计有何特点?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地区,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的混乱, 加之百姓精神上依托、慰 藉的需要,佛教有在江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对中国建筑类型和网格产生了影响。
佛寺最初以塔为中心,方圆为基础,佛像通常被设在塔中受人膜拜。但狭小的佛塔与中国 传统观念的威严庄重尺度不符, 而且在狭小的空间中, 佛像的大小、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由此产生了佛殿,一些佛寺的大殿宛宫殿,其地位能与塔比肩,不但如此,佛殿内的佛像 也由印度人的形象和着装渐变为中国汉族或少数民族的形象和服饰。
3//石窟建筑
印度石窟传入中国后,不断中国化,例如有的石窟前部被改良为“人字坡”,有的窟顶被做成“藻井”,有的前有空廊后有正室,有的在石窟中心雕塔形中柱。
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4//住宅
汉代官僚贵族的住宅:第
特点:前后多重院落式样。
5//建筑装饰
(1)、砖瓦
艺术装饰性、深刻的 历史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
半圆形的半规瓦
秦代
圆规瓦
汉代
汉瓦内容更加丰富,纹饰也更加精美
四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画像石和画像砖兴盛于汉代,是用于墓室、祠堂和碑阙等建筑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题材主要包括:
①生产生活,比如农耕、收获、采桑、纺织…
②社会风俗,比如射猎、出行、宴饮、乐舞、百戏…
③神话传说,比如女娲、后羿射日、西王母、羽化升仙 …
④具有一定政治含义和伦理教化意味的历史人物故事,比如周公辅成王、孔子与弟子、孝子、烈女…
斗拱 : 两汉时期是中国斗拱的重要成型阶段。室内设计室内空间布局与装饰 P38
(2)家具设计

秦汉时期家具由低到高,低矮家具仍处于主导地位
1、席
特点:长方形或正方形
地上铺筵,筵上铺席,席上坐人,席前置案,反映了人席坐时人与家具的关系
2、床榻:床可坐可卧,塌仅供一两人坐,塌“长狭而卑”
3、凳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从低型到高型转变
有:悬橙、胡床、筌蹄
4、胡床的意义:
①改变了封建礼制社会的“礼坐”
②改变了与之联系的其他家具设计
③改变了房屋窗户的格局并影响了室内空间布局
第二节 漆器、铜器等生活用品的设计

一、轻便与华贵——漆器的设计
(一)种类与功能
种类增多,最有特色的当属:耳杯、漆奁和具杯盒
(二)造型装饰
纹样:几何纹、动物纹、情节人物纹、四叶纹、植物纹
(三)规范化的设计生产
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有序,分工细化。 三级监造制度

二、铜器的设计
青铜时代步入尾声,在秦汉时期显现出了生机,铜灯、铜镜、铜炉…
(一)铜灯
铜灯类型:夜间行路时手持的夜灯、悬挂于室内某较高处的链条吊灯、放在室内地面上的立 式灯、使用最广泛的台式座灯
1、生活化的适用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设计
2、科学、合理的结构与功能
①从造型尺度上看, 秦汉之际人们尚未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所以灯具的尺度与人的生 理、心理相适宜。座灯尺寸 20~50 厘米之间, 跪坐时由灯罩散发出的光能够将人的视线集中在最佳的视觉区域内。
②从结构设计上看, 秦汉时期的灯具不但考虑到挡风调光、操持安置的需要, 还专门设计了 消烟除尘的构造, 显现出了当时人们独特、领先的环保意识比如人形和动物形灯, 为了挡风 和调节光线,灯罩可以活动,而且灯罩屏板上还有利于散热透光的孔格。
3、造型装饰
铜灯分类:器皿形灯、仿生形灯、连枝形灯
三、新兴的日用陶瓷器的

第三节 染织服饰设计

一、原材料与工艺技术对染织品设计的影响
染织品设计中原材料与工艺技术是决定产品最终形态的主要因素
(一) 长纤维的优越性能成就了中国丝织品的繁荣
(二) 工艺技术对染织品式样和种类的根本影响
①从织造工艺上看, 仅汉代丝织就有平纹、斜纹、绞经螺纹的织造方法。最有名的是马王堆 1 号出土的素纱禅衣。织造工艺决定了织品中几何纹的方向性、标准性和以线为单位构成的 图案尺寸。织造方法多样化,更加丰富。
②纺织设备的改进,不但使织造更精准, 织品更规范, 质量提高, 产能增加, 而且为新式花 样的出现和织物品种的增多提供了契机。
③汉代的印染技术日益成熟,因为染织品的色彩越来越多,图案纹饰也更加丰富多样。

二、社会文化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一)规制和非规制性的服饰设色
政权的变更、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会导致服色设计上的革新。在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统治氛围 下,服饰色彩被阉割规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时,民族服饰设色会显现出一定的非规制性, 即毫无禁忌地使用和尝试各种新服色。
秦至汉初,实行“青、白、黄、赤、玄 ”的无色服色体系
(二)社会文化对服饰式样和功能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加固政权统治的服饰设计策略
2、文化交流中的服饰变化
3、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服饰
第四节、交通工具与生产机具设计

请举例说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设计的成就
交通工具:受到道路制度与网络影响
(1)“车同轨”制下的车辆设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实施了一系列的“统一制度”的举措, 规范了全国蓄力车辆形制式样与 大小尺寸的制作标砖。这是一段用政令统一技术规格、用标准约束和检验设计生产水平的尝 试期, 对后世王朝的交通工具标准化以及中国的道路发展格局都有深远的影响。秦代马车的 设计创新与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2)道路拓展下交通工具的繁荣
不但在动力来源上更广泛,机构设计也更加合理。
①汉代车辆设计较秦代的一大进步是汉景帝时期建立起的“车舆制”,它奠定了后世各代车 舆设计所遵循的规范基础。不仅规定了形制,还明确了装饰等级。
②山路被开拓, 汉代舆轿的逐渐普及为魏晋南北朝八杠舆、单肩舆、版舆…新式舆轿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马车的发展处于停滞期并有衰落的趋势, 相比之下, 牛车的使用却蔚然成 风
④三国时期,出现有刹车系统的”木牛流马”
(3)秦代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既是出于军事扩张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实际的运数需要。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优良设计, 甚至出现三层楼船。是秦汉航海工具成熟的标志。魏晋南北朝 有的南朝舰船十分迅捷。
生产工具的成就:
农耕机具设计创作大多先于欧洲,例如三脚楼能完成许多劳作任务,省时省力,是现代 播种机的原型。动力器械有灌溉农田的翻车,属于龙骨水车的早期雏形,功能具有科学合理化。加工农 作物的水碓, 汉代农业的兴盛, 农作物产量增多, 粮食批量精细加工的需要也逐渐增强, 为 了节省更多的人力,水碓的设计应运而生,利用杠杆和凸轮原理。簸扬谷物的飏车的设计, 类似一个鼓风机,用于处理粮食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