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之名:藏在典籍与泥土里的千年谜题

阳顺聊趣 2025-04-29 20:26:46

说起荆州,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三国故事里的兵家必争之地。但要较真“荆州”这个名字到底从哪儿来,答案就像一团越理越乱的线团。从甲骨文里“州”字的形状——三个小圈围在波浪线中间,像极了水中露出的高地——到《尚书·禹贡》里大禹划分九州的记载,这个名字的身世藏在几千年前的文字和传说里。

按传统的说法,“荆州”得名于荆山。《禹贡》里写得清楚:“荆及衡阳惟荆州”,意思是荆山到衡山南边这片地儿就叫荆州。后来的《山海经》《元和郡县图志》都跟着这么说,连清代学者周士巍也考证说“荆州以荆山得名”。可较真起来,这里面疑点不少。《禹贡》虽说号称“夏书”,记录夏朝的事儿,可现在学者们发现,这本书没准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写的,里面的“九州”更像是后人根据传说拼凑出来的“历史拼图”。

更有意思的是,在商周那会儿,现在的荆州地区压根不叫“荆州”。周原出土的甲骨上刻着“楚人厥燎”,用“楚”代指这片地儿;《诗经》里说的“南乡”,也是荆州的老称呼。那时候的“荆州”,顶多算是个地理概念,就像现在说“江南”,听着耳熟,但谁也说不准边界在哪儿。

考古发现又给这团迷雾添了新线索。在荆州挖出来的周梁玉桥、荆南寺这些商代遗址里,陶器、建筑样式和河南的商朝遗址特别像,可又带着本地特色。这就奇怪了:既然三千多年前这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模样,为啥那会儿没个专属的名字?难道除了带着偏见的“南蛮”,这片土地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称呼?

现在我们能确定的是,“荆州”这个名字,从夏商时期的模糊概念,到春秋战国的地理标签,再到后来成为行政区划,一路变了几千年。就像长江水,看着还是那条江,底下的河道早不知道改了多少回。也许哪天,地下挖出块带着文字的甲骨、竹简,能解开这个千年谜题;但在那之前,我们只能捧着古籍,盯着出土文物,继续在文字和泥土里,寻找荆州最初的模样。

0 阅读:7

阳顺聊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