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指战员获授衔、授勋。当时有言:“男儿不轻落泪,只因未到授衔之刻。”
对于军衔授予,有人觉公平,有人觉过高,有人觉自己应更高。李元明作为大校,在回忆录中表示:有人资历相当却成将军,我不明白为何我不能获此殊荣。
李元明认为自己应获将军衔,基于其个人成就与资历,他评估自己符合授予标准。
他认为军衔授予依据原级别、军龄及现职。自己土地革命时入伍,已20年,且为副军职,符合少将授予标准。
1935年,李元明因宣传工作经验加入红6军团任班长,随即入党并升为排长。次年,他历经艰辛抵达陕北,任连长参与东征西征。后因工作需要改任副连长,有情绪时被团首长开导要专注革命。
抗战爆发后,他编入干部队,随旅部行动,负责地方群众发动与部队扩编,吸引2000余人参军,升任连长。后因伤代理团供给处股长,继而担任副营长。
1941年,部队前往南泥湾进行开垦,1944年则随王震南下参与战斗。
1945年,359旅成立后,他任719团参谋长并入中原军区。突围后抵延安,再进吕梁任副团长、分区及旅参谋长。1949年部队改编,他任21师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31师副师长参与朝鲜战争。1952年晋升为师长,随后转至东北军区炮兵部队,担任副司令职务。
他自参军起至1955年被授予军衔前,其工作履历涵盖了军队的多个阶段,展现了持续的职业发展。
从职务角度看,新中国成立时他仅为师参谋长,1952年全军军级评定时升为副师长。军级评定直接影响日后的军衔与薪资。
1952年,正师级以上将领有机会获授少将或大校,依据资历和战绩决定。他因时任副师长,未达到正师级标准,故不符条件。
他误以为自己副军职授军衔已达标准,未考虑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将领普遍提拔情况。评级依据的是解放前的战绩、资历、职务,不含解放后的晋升。
他提及资历较低的“三八式”知识分子干部被授将军衔,质疑自己为何不能获此殊荣。
抗战时参军授将军衔者稀少,李耀文乃其中之一,军中才子。1937年春入党,抗战中任地方要职,解放战争历任旅政委、纵队及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49年9月任军政委。
解放前他已达正军职,按评级本应维持,但因缺土地革命战斗经历及抗战非主力作战,故授予少将。其资历浅,但职务高。
李元明解放前为师参谋长,军队评级基于此。授军衔则依据军级、战绩和资历,与现职无关。他或有误解,因比他资历深、职务高且为大校者众多。
1955年他未获军衔,但9年后,即1964年,被晋升为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