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供电线是怎样每时每刻保持张紧状态的?
若铁路的电力线架设得过于松弛,其中间部分便会因为重力出现明显的下垂,这对列车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不小的隐患。当高速行驶的列车掠过这些下垂的电线时,电线受到受电弓的向前推力会产生一个波浪。

这种运动不仅可能引发受电弓与电线之间的电火花,更有可能在特定位置卡住受电弓,导致列车运行受阻。只需将电线拉紧一些,拉成水平状态,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不过实际操作中却很麻烦。
导线的金属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导线的长度和张力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在寒冷的冬季,若电线被过度拉紧,一旦材料因低温收缩,便极有可能导致其崩断。因此,单纯依靠固定导线两端来调整张力,显然是不行的。
为了确保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电力线始终保持适当的张力,必须设计一套能够自动调整导线松紧的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滑轮成为了工程师们的首选。其实这很容易想到,在电线杆上加一个定滑轮,让导线穿过滑轮,并在其尾端悬挂重物作为配重,这样不就能实现导线的自动张紧了吗?
这种设计,常坐火车和动车的人应该不陌生,在窗外看到的电线杆上悬挂着一串串的水泥饼,那便是电线张紧系统的配重部分。

当温度升高时,导线会因膨胀而变长,这时,配重便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滑轮向下拉动导线,从而收紧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骨感。
这种利用配重重力来收紧电线的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线的大幅度下垂问题,却难以完全消除下垂现象。尤其是在两根导线的悬挂点跨度过大时,中间的下垂现象会更加明显。即便不断增加配重的重量,也无法使架空导线达到理想的直线状态。此外,电线杆的支撑力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增加配重的重量。

既然增加配重无法实现理想中的直线状态,那么能否通过增加更密集的支撑点来缩短导线的跨度距离呢?工程师们曾尝试以50米为一个长度单元,每个单元的头部尾端通过跳线相连。这样,列车就能从上一个单元平稳过渡到下一个单元。

不过,细心的工程师发现,即使在50米这么短的跨度下,架空导线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直线状态。即便采用50米间距的滑轮配重系统,也无法完美解决导线轻微下垂的问题。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铁路工程师们并未气馁,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加创新的构想。
他们设想在现有的导线上方再增加一套滑轮配重系统,这样一来,虽然上下两根线中间都可能出现轻微下垂现象,但如果在它们之间连接一条吊弦线,下方的导线就会被往上拉起,而上方的导线则会相应下沉。

通过增加多条这样的吊弦线,理论上就可以使下方的导线接近理想中不下垂的直线状态。因为上下两条线各自使用一套滑轮配重来拉线,它们的张力能够相互作用,实现平衡。
可是,这套方案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上下两条导线都需要配重,这会大大增加电线杆的承载压力。工程师们也曾尝试过将两条导线合并共用一套滑轮系统,但这样做的话,配重的重量还是无法将线拉紧。如果增加配重,又会进一步增加电线杆的承载负荷,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正当工程师们陷入困境之际,他们意外地从跷跷板上找到了灵感。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用一个滑轮做支撑点,想要通过绳子吊起100公斤的物体,那么绳子另一端也需要施加100公斤的下拉力。但如果你再给它增加一个滑轮,形成两个支撑点,那么这100公斤的物体就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支撑点上,各自只承担50公斤的重量。

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绳子另一端施加50公斤的下拉力就能提起100公斤的物体。实际上就是加一个动滑轮来减小配重所需要的重量,一个不行那就两个。
受到启发的工程师们将这套装置应用到了铁路架空线滑轮系统中,他们发现,通过滑轮组,配重只要施加较小的拉力,就能在两根导线中分别产生较大的张力。在这种组合拉力下,下方那根导线几乎能达到接近无下垂的直线状态,这样一来,列车上的受电弓与电线就能始终保持均匀的接触力,从而确保列车能够平稳运行。

此外,这种上下双线的设计还带来了另一个显著的好处,如果下方那条导线在某处意外损坏而断开,电依旧可以通过上方的导线供应传导至下方,整合铁路的供电网线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