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八十岁的人生就该画上句号?谁说“黑户”就注定被遗忘在角落?
在银川市宁红福利院里,住着这么一位老人,秦贵民,八十多岁了,平时不爱说话,穿着也旧旧的,说白了,就是那种你走在街上,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的人。
可就是这么一位老人,他的人生,在八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来了个大反转。
福利院里像秦贵民这样的,可不止一个。
26个流浪乞讨人员,住在这儿,吃喝拉撒都靠救助站。
可问题来了,他们没户口啊!
没户口,啥都办不了,生病住院,费用只能救助站垫付,长此以往,救助站也吃不消啊。
你品,你细品,这日子,咋过?
要说这秦贵民,也是个苦命人。
大概在2018年左右,被人发现流浪在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街附近。
那会儿,他衣衫褴褛,精神状态也不好,问他啥,也说不清楚。
好心人报了警,警察把他送到了救助站。
在救助站的照顾下,身体是好了点,可身份还是个谜。
救助站为了帮他们找家人,也是费尽了心思。
人脸识别、DNA比对,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就是找不到。
救助站站长李梅说,为了这些没户口的人,他们真是操碎了心。
除了医疗费,还有生活物资,心理疏导,样样都得管。
哎,救助站也是有心无力啊。
更扎心的是,没有户口,就没法享受医保、低保,啥市民福利都享受不了。
这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他们牢牢地锁住。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有时候也会偷偷抹眼泪,他们能做的,只有尽力照顾好这些人,但没法给他们一个真正的“家”。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今年四月份。
银川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知道了这件事,就开始着手调查。
户政大队的民警张伟,是个特别有耐心的人。
他去福利院,跟那些流浪乞讨人员聊天,虽然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但他还是仔细观察他们的外貌、口音,希望能找到一点线索。
为了找到这些人的身世,民警们翻遍了历史档案。
说真的,这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他们没有放弃。
记得有一次,张伟在翻阅档案时,发现了一个跟秦贵民口音很像的寻亲信息。
虽然最后没能确认,但这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当然了,光靠民警的努力还不够,还得有政策支持。
这次能给秦贵民他们办户口,靠的是《宁夏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管理办法》。
这个办法,明确了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流程和材料,给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要说这政策,真是及时雨啊。
像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
2022年,贵州省毕节市也为一批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无户口人员办理了户口。
这说明,解决无户口人员问题,是个全国性的难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终于,在公安、民政、救助站的共同努力下,秦贵民和另外25个流浪乞讨人员,都办下了集体户。
当秦贵民接过户口簿的那一刻,激动得说不出话。
他说:“我都活八十多岁了,今天终于有了户口,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还是社会主义好呀!”
这句话,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是啊,有了户口,就有了身份,就有了保障,就有了希望。
秦贵民不再是那个无名无姓的“黑户”,他终于成为了“我”。
这件事,也引起了银川市民政局的重视。
他们计划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加强与公安、医疗等部门的合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很多市民也表示,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流浪人群,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
当然了,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民警们还在继续跟进秦贵民的寻亲信息,希望能帮他找到家人。
有了身份,还差一个家。
我们常常说,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身份。
秦贵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努力帮助秦贵民的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束光,温暖他人,也照亮自己。
“因为有了你,从此我是‘我’”,这不仅仅是一句感谢,更是一种希望。
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