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万言书”点燃导火索
1959年7月,中共中央选择在江西庐山的秀丽山色中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初衷很明确,就是要好好总结一下“大跃进”推行一年多来的经验教训,打算把那些左倾的错误政策掰正过来。当时的“大跃进”已经搞了一年多,从1958年开始,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追求高指标,各地干部为了完成任务,纷纷虚报粮食产量,比如有的地方硬说亩产上万斤,实际上连几百斤都不到。

与此同时,公共食堂被强行推广,农民的粮食被集中起来统一分配,锅碗瓢盆都得上交,家家户户连做饭的家伙什儿都没了。结果呢,农村的粮食储备迅速告急,1959年初夏,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吃不饱饭的情况,饥荒的影子开始悄悄浮现。
7月14日,彭德怀坐下来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万言书”,其实字数没那么夸张,大概几千字,但内容却很实在。他在信里一条条列出了农村的真实状况:浮夸风吹得太离谱,粮食产量被吹上天,可田里根本长不出那么多庄稼;生产指标定得高得吓人,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基层干部为了交差只能瞎报数字;还有农民的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吃不上饭的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地方连野菜都快挖光了。彭德怀写这封信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这些问题摆到桌面上,希望中央能正视现实,调整一下政策,别让老百姓再受苦了。

7月初,大家陆陆续续上山,住进庐山的招待所,会议还没正式进入正题时,很多人都在聊聊风景、喝喝茶。毛主席也在会上说了,这次会议就是要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不用怕得罪人。彭德怀是带兵打仗出身,性格直来直去,觉得既然中央让提意见,那就得说真话。信递上去后,最初几天,会议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讨论的重点还是围绕“大跃进”的得失,有人提到了浮夸风,有人讲了公共食堂的弊端,气氛虽然不算热烈,但至少还算正常。
7月14日信交上去没多久,会议的风向就起了变化。彭德怀的“万言书”在与会者中传开了,有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毕竟农村的情况确实摆在那儿,可也有人觉得他这话说得太冲,太不给“大跃进”留面子,甚至是在挑战党的权威。

康生的“上纲术”
1959年7月23日,庐山会议进行到关键时刻,毛主席在全体与会者面前公开点名批评彭德怀的那封“万言书”。他明确表示,这封信里透露出“右倾机会主义”的味道,认为彭德怀对“大跃进”的批评不只是提建议,而是对政策方向的质疑。
康生抓住了这个信号,马上站出来接过话头,开始对彭德怀展开系统性的批判。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多次发言,每次都把彭德怀信里的话拿出来细细拆解,比如信中提到农村的浮夸风和粮食短缺,康生偏偏不从经济角度看,而是硬说这是彭德怀在“攻击党的领导”,是在否定中央的权威。他还翻出了1940年的百团大战,说彭德怀当年带着八路军打了那场大仗,根本没跟中央好好请示,完全是擅自行动,暴露了他身上还残留着“军阀思想”的老毛病。

康生很懂得拉拢其他与会者一起发力。会议进行到后期,有些人本来对彭德怀的信还有点认同,觉得农村的问题确实得解决,可康生不给他们留余地。他联合了几个支持他的干部,在会上轮番发言,把彭德怀的建议书越描越黑。
到了7月底,黄克诚和邓华这两位跟彭德怀关系密切的将领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想帮着说几句话。黄克诚当时是总参谋长,他在会上提到,彭德怀的信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让政策更贴近实际;邓华也附和,说彭德怀在军队里一直很讲纪律,不该扣上“军阀”的帽子。

可康生根本不听这些,他当场反驳回去,说黄克诚和邓华这是在为彭德怀“开脱”,还暗示他们跟彭德怀是一伙的。康生的态度强硬,言辞尖锐,把辩解的路都堵死了。到了8月初,会议的调子彻底定了下来,彭德怀成了众矢之的。8月16日,中央全会正式通过决议,宣布彭德怀犯了“反党错误”,直接把他从国防部长的位子上撤下来,之后他就被安排搬到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住着。
康生的斗争“老本行”
康生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那股子狠劲,其实是他几十年来攒下的老本行。早在1930年代,他就被派到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那时候,他跟王明搭档,两个人配合得挺默契,专门对付那些跟他们意见不合的人。当时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少,有些人对王明的路线有看法,觉得他太听共产国际的话,不够独立。

康生就跟王明一起,给这些反对派扣上“托派分子”的帽子,直接把人打下去。比如后来成了开国中将的孔原,当时还是个留学生,就因为跟他们的路线不对付,结果被康生和王明联手整得连学籍都被开除了,只能灰溜溜回国。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圈子里闹得挺大,康生也因此在斗争圈里崭露头角。
到了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康生又有了更大的舞台。他被任命为社会部部长,负责抓“特务”。他搞了个“抢救失足者”运动,说是要清理队伍里的隐患,结果三个月下来,整出了1.5万个所谓的“特务”。这些人里头,大部分其实都是冤枉的,比如有些干部只是随便说了几句牢骚,就被康生抓去审问,最后硬扣上罪名。后来中央发现这事搞得太过火了,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把这些冤案一一平反。

1947年,康生被派到晋绥地区搞土改,他还是老一套路子,推的都是极左政策。他提出“穷人当家”的口号,要求把地主彻底打倒,连稍微有点家底的农民都不放过,结果当地乱成一团,社会秩序都崩了。毛主席看不下去,把他下放去整顿,可这也没让他消停下来。
到了1966年,康生又被提拔起来,他把以前的经验拿出来使了个遍,比如在“六十一人叛徒集团”这桩案子上,他翻出了1936年的旧账。当时薄一波等61个同志被国民党抓了,为了保存力量,中央批准他们出狱,可康生硬说这是“变节行为”,愣是把这事变成了反革命的大案。
1970年,又一次庐山会议,陈伯达在华北组发言的时候出了岔子,讲了些不合时宜的话,惹得毛主席不高兴。康生一看风向不对,立马掉转枪头,站到毛主席这边批判陈伯达,动作快得让人咋舌。

政治之外的康生
康生在政治上搞斗争的时候风风火火,可他还有另一面,跟文化沾边的事儿干得也挺有模样。他特别喜欢收藏文物,尤其是历代书画,手里攒了上万件东西,有些还是稀罕货。比如《曹娥碑》的拓本,这可是东汉时期的书法珍品,存世不多,他弄到手后宝贝得不行。
到了1971年,林彪事件出了以后,康生把一部分藏品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有幅元代的《水村图》,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用笔细腻,保存得也好,现在还是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他捐这些东西的时候,政治风波还没完全平息,可他还是抽空把这些文物整理好送了过去。

除了收藏,他还擅长书法,自己写出来的字自成一派,大家管它叫“康体”。这种字带着点瘦金体的味道,笔锋硬朗,那几年特别流行。全国各地机关单位的牌匾,好多都是他题的字,比如北京有个挺有名的建筑,上头的匾额就是他写的,至今还挂在那儿没换。
康生搞这些文化的事儿,跟他在政治上的激进作风完全是两码事。他收藏的那些书画,有些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些是托人弄来的,来源五花八门,可他都能一件件辨出真假,分出年代,连专家都佩服他的眼力。

康生结局与身后评判
1975年12月16日,康生在北京去世了,死的时候得的是病,具体是癌症,拖了一段时间才走的。当时官方发了悼词,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还给他办了追悼会,骨灰也放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那几年的地位还挺高,悼词里提到的都是他过去的功劳。
可到了1976年拨乱反正开始后,风向就变了。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开了个会,专门讨论康生的问题,最后决定把他开除党籍。理由很明确,说他迫害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比如“六十一人叛徒集团”那案子,就是他一手操办的。同年,他的骨灰被从八宝山移了出去,这一下算是彻底否定了他的政治生涯。
参考资料:[1]刘兴雨.话说“野心家”[J].新读写,2016,0(7):15-16

彭帅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