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叶利钦打下的基础
1991年的冬季,伴随着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国旗的悄然落下,一个崭新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在历史的阵痛中诞生。如何定位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如何处理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成为叶利钦政府的首要议程。东方,特别是与幅员辽阔、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的中国建立何种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叶利钦在其总统任期内,先后四次访问中国,足以显示他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其中,边界问题的谈判与解决是重中之重。中俄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历史上曾存在多处争议地段。在叶利钦主政期间,两国通过艰苦谈判,就边界东段大部分地段的走向达成一致,签署了相关协定。
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极大地消除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为双方建立更高水平的互信铺平了道路。超越具体的领土划分,叶利钦政府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所作出的政治承诺,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一次访华期间,即便身患重感冒,体温高达39摄氏度,叶利钦依然明确向中方重申并承诺了关键的“四不原则”:俄罗斯政府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说法;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并且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武器。
新生的俄罗斯将中国视为可以倚重的战略伙伴,一个有助于其平衡来自西方压力的重要力量,一个共同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的合作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为后苏联时代的中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确立了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协调、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基本框架,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乌克兰烽火与俄罗斯的“向东转”
进入21世纪,俄罗斯所面临的外部战略环境却日益严峻。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并未如俄罗斯所期望的那样停止扩张,反而持续向东推进,吸纳了众多前华约成员国甚至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在俄罗斯看来,是对其国家安全利益的直接挑战和战略空间的持续挤压。相关的研究报告,例如美国智库的分析曾指出,与冷战时期相比,北约的军事前沿已经大幅东移,导致俄罗斯西部的传统战略缓冲地带被极度压缩,其纵深可能仅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这种地缘政治上的步步紧逼,使得俄罗斯感受到日益沉重的战略压力,也加剧了其对西方战略意图的不信任感。

长期的地缘政治矛盾积累,以及围绕乌克兰加入北约等问题的尖锐对立,最终在2022年2月达到了临界点,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这场冲突的规模和烈度远超预期,战火迅速蔓延。
美国及其盟友迅速作出反应,对俄罗斯实施了空前严厉且范围广泛的经济制裁。这些制裁措施几乎覆盖了所有关键领域:能源出口受到限制,主要银行被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高科技产品被禁运,航空航运联系中断,甚至连俄罗斯在海外的资产也被冻结。西方国家几乎关闭了与俄罗斯进行正常经济合作的所有大门,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俄罗斯屈服,并对其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进行长期削弱。

传统的面向欧洲的经济合作模式难以为继,能源出口这一经济支柱受到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国家战略重心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加速了其“向东看”的进程。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共同推动莫斯科将对外经贸合作的目光更加坚定地投向东方,特别是充满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
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和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其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分量变得更加突出。俄罗斯总统普京近年来更加频繁地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机制,例如多次出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的东方经济论坛,并在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多边场合,积极与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互动。

中俄走近:不只是买卖油气那么简单
近些年来,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提质升级的态势,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能源合作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等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持续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已经取代德国等欧洲国家,成为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多边场合,就有西方人士提出,认为中国通过购买俄罗斯油气资源,在经济上为俄罗斯提供了支持,间接助力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对此,中方一贯强调中俄能源合作是正常的商业行为,符合双方利益,不应被政治化。将中俄走近简单地等同于“买卖油气”是片面的。两国合作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在政治层面,两国元首保持密切沟通,战略互信不断加深,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密切协调立场,共同倡导多极化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军事安全领域,两国武装力量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联合军事演习的频率和规模有所提升。
在经贸领域,除了能源,农产品贸易、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在蓬勃发展。两国边境地区设立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如黑龙江自贸区黑河片区等,正努力将叶利钦时代奠定的睦邻友好政治关系,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合作成果和民生福祉。

此外,俄罗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展现出日益积极的参与姿态。俄方寻求将其自身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构想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战略对接,希望借此促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带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共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台海风云:北京的战略定力与两手准备
就在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局,与西方进行激烈地缘政治博弈的同时,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太平洋西岸,台湾海峡的局势也始终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维护国家统一决心的增强,其在台海地区的军事和执法活动明显增多、范围扩大、力度加强。

大陆方面正在逐步强化对包括金门附近水域在内的台湾海峡部分区域的实际管控能力,以此压缩“台独”空间,宣示主权立场。与此同时,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和民意结构也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两岸长期存在的隔阂以及岛内特定政治势力的操弄,使得分离主义思潮仍有市场。
厦门大学202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受访民众受到“缓独”(渐进式台独)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台海兵凶战危的风险也在上升,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开始担忧战争的可能性,对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抱有更强烈的期盼。同一项民调显示,支持“和统”(和平统一)的民意比例,相比五年前的31%显著攀升至47%。

面对错综复杂的台海形势以及外部干涉势力的介入,北京方面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并清晰地展现出其解决台湾问题的“软硬两手”策略。在“软”的一手方面,北京长期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倡议以来,始终是中国对台大政方针的核心。
为了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大陆方面持续推出旨在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例如,连续多年对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仅参考资料提到的2024年,预计就为台商减免税费超过120亿人民币。

在坚持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同时,北京从未放弃“硬”的一手准备。针对岛内日益公开化、实质化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某些外部势力试图“以台制华”的挑衅行为,大陆方面也展现出坚决反对和有力遏制的决心与能力。
赖清德当局上台后,其所发表的诸如“新两国论”、“两岸互不隶属”等言论,被大陆方面视为是极其危险的“台独”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方面必然会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升遏制“台独”分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确保在必要时能够采取果断措施。
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所展现的战略耐心、综合实力运用(经济融合、外交争取、军事慑止)以及坚定的政策连续性,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更多依赖单一军事手段的路径形成了对比。未来,中国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顶住外部压力,应对岛内变局,按照自身的节奏和规划,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将是这场“百年大变局”中最为关键的看点之一。
参考资料:[1]朱桐辉.中俄能源合作实践与经验启示研究[J].中国市场,2025(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