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思想传播的桥梁,更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为切实规范图书出版市场秩序,维护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合法权益,推动图书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审判白皮书(2020-2024)》,梳理分析近五年来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情况,给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发布典型案例。发布会由东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曾进主持。
据东城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冯宁介绍,2020年至2024年,东城法院共受理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民事案件841件,其中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740件,占比近九成。这些案件中,出版社为原告的案件约占70%,出版社作为被告的案件约占30%,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文学、少儿等领域畅销图书。
从案件的审理来看,涉图书出版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趋向立体化,呈现三个特点:保护理念不断完善,既做到公正合理保护,又防止权利滥用,既做到激励创新,又维护公平竞争;保护范围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图书内容延伸到封面设计、图书装潢、图书名称等整个出版链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从传统的填平性赔偿到威慑性的惩罚性赔偿,提高侵权者的侵权成本。
“在此类案件审理中,我们也发现,图书作者和出版社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冯宁说。
具体而言,部分作者原创意识不足,相关教辅类图书或应用型普通文字作品同质化问题凸显,或照搬照抄,或拼凑洗稿。一些作者的证据意识不足,创作过程中,未妥善保存手稿、修改稿等展现创作思路及时间线的关键证据,创作完成后,未及时进行作品登记固定创作成果。此外,部分作者法律意识不足,合作作品时未就署名方式、著作权份额、收益分配等问题明确约定,对外授权许可或者转让相关权利时未就授权范围、权利边界等问题明确约定。
出版社则存在内容审查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到位、风险防范不到位三方面的问题。部分出版社对于图书授权链条的完整性、疑似抄袭内容、署名规范性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审查流于形式,忽视洗稿等隐蔽侵权行为。部分出版社在合作渠道管理方面,忽视单据留存,在诉讼中往往难以提供出库单、委印单等证据;在授权管理方面,存在超期、超范围使用被授权作品以及超额印刷等问题。部分出版社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作者及其他权利人的权利边界,以致侵权发生而不自知。部分出版社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创新动力不足,采用的防伪标识较为简单低级,易被破解仿造。
就如何加强涉图书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东城法院民三庭(知产庭)副庭长万红玉针对作者和出版行业给出相关建议。创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证据意识和法律意识。作品创作中,积极应用时间戳、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形成完整的创作证据链条。作品创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明确作品权利归属。在涉及作品的合作及授权许可时,明确约定署名方式、著作权份额、授权范围及相关衍生权利归属。图书出版行业要进一步强化“过滤网”和“防护网”建设。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规范编辑、校核等行为。拓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做细做实内容审核,重点防范洗稿、拼凑等侵权行为,合理避让他人的在先权利。完善、推广标准化出版合同模板,明晰权利义务。加大新技术应用和投入,与时俱进升级防伪标识,防范盗版风险。
此外,法院也建议,进一步推进图书出版领域纠纷协同治理和多元化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聚焦图书出版重点领域,联合发布具有规则创设意义的“首案”,努力实现“发布一例,治理一片”,强化裁判示范引领作用。探索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相衔接的多元纠纷化解模式,不断提升图书出版行业知识产权纠纷化解质效。
东城法院民三庭(知产庭)法官刘蔚雯介绍了四起典型案例。某出版社出版的译者史某翻译的译著与译者王某翻译的在先译本存在实质性相似,被法院认定侵犯王某的著作权;某公司未经许可,在某网络平台店铺上销售标注某出版社商标的图书,被法院认定构成商标侵权;某公司未经授权在其网店销售某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某畅销小说,并宣称正版,被法院认定构成侵害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某出版社未经许可,擅自仿冒某书业公司的畅销图书,出版与其名称近似的图书,并效仿将三本书作为一套进行出版发行,法院认定被诉侵权图书使用了原告有一定影响的图书商品名称,构成不正当竞争。
扫码查看白皮书
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金玉珍,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童辉,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维权中心主任王琨,秘书处主任陈浩哲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
童辉表示,白皮书的发布让其深切感受到司法审判对出版行业的“护航”作用,也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面对新业态挑战,将继续深化与法院的衔接互促,通过司法与执法的“双轮驱动”,守护好文化净土,让北京出版行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王琨认为,本次发布白皮书在行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了解图书出版行业动向、相关领域版权保护实务工作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并表示,将继续依托自身的服务能力与会员资源优势,与法院共同开展行业调研、专题座谈、个性化服务等工作,促进纠纷源头化解,丰富工作内容,以服务助推产业发展,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供稿:东城法院
文字:朱伟 吴水兰 章亚婷
摄影:姚峥
编辑:杨晨晖 刘宇航
审核: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