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军事拼图”又添新板块。继美、澳、日之后,加拿大或将通过《访问部队协议》成为马尼拉的第四个域外军事伙伴。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联盟构建”,却在中国外长王毅“侵权必自食其果,棋子终将被弃”的定调中,暴露出地缘博弈的深层困境。
菲律宾与加拿大的军事合作谈判进入冲刺阶段,协议核心是允许双方在对方领土驻军及联合演习。相较于美国在菲9个军事基地的实质性存在,加拿大在亚太的军事投射能力显然有限,其战略价值更多体现在政治表态层面。加驻菲大使直言,此举意在“应对中国挑战”,但细观2023年加拿大全球军力指数——现役军人仅6.7万、国防预算占GDP1.3%,其在南海的实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种“拼图式”结盟已引发连锁反应。菲美2023年联合军演频次同比激增40%,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船停靠苏比克湾次数创十年新高,澳大利亚侦察机今年已执行7次南海巡航任务。军事分析显示,域外力量在菲军事活动范围正从传统基地向争议海域延伸,去年美菲空军黄岩岛空域对峙事件,直接推升地区冲突风险等级。
马尼拉的“安全焦虑”正转化为对主权的持续让渡。美国获得巴拉望岛军事基地使用权后,当地渔民发现传统渔场被划为禁区;日本自卫队进驻吕宋岛北端,导致基建项目征地纠纷激增。卡加延省省长曼巴的警告正在应验:该省外资流入量自美军进驻后下降12%,农业出口因物流通道军事化延迟率飙升。
更具风险的是,菲律宾2023年国防开支中,用于域外联合军演的比例达31%,而本土海岸防卫系统升级仅占9%。这种投入失衡在台风“杰拉华”过境时暴露无遗:三描礼士海军基地因过度依赖美军雷达,未能及时预警风暴潮,造成22艘渔船沉没。
面对南海乱局,中国外长王毅的两句话直指问题核心。第一句“依法维权”并非空谈——中国海警今年在仁爱礁实施17次人道主义补给护航,在黄岩岛海域累计救助遇险渔船43艘次,维权措施均配备国际法理依据。第二句“棋子警示”则得到历史验证:越南金兰湾美军基地遗留的橙剂污染,至今仍需每年耗费GDP的0.3%进行治理。
这种战略定力正转化为务实行动。中国-东盟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参演国增至9个,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完成第二轮审读,区域油气共同开发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菲律宾与加拿大的协议草案中,关于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管辖权等关键条款仍存空白。
当前南海呈现出两种路径的角力:一边是中国与多数东盟国家推进的规则构建,另一边是菲律宾“军事借壳”的冒险尝试。现实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菲非争议海域渔业合作投资增长28%,而菲军购债务占外债总额比例突破15%警戒线。当马尼拉为联合军演支付每小时2.3万美元的空中加油费时,宿务渔民正通过中菲渔业纠纷调解机制,高效解决27起海上作业纠纷。
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租”来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通过国际法院和平解决白礁岛争议,耗时29年却未动一兵一卒;而乌克兰危机证明,将国家安全外包给域外势力,最终可能付出主权与发展的双重代价。南海的和平稳定,终究要靠当事国回归对话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