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佗齐名的“不死神医”:悬壶济世不收钱,只收十万亩杏花!

晓梦阁Ⅱ 2025-04-20 21:28:08

文/晓梦阁主

谯郡的华佗,外科圣手,以“刮骨”而闻名;

南阳的张仲景,医圣“辩症”,传《伤寒》于后世;

此二人,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豫章的董奉,你了解吗?

他的一生脉络很清晰,却不平凡!

少年学医,医术通神;青年当官,廉洁爱民;晚年归隐,修行悟道。后入《神仙传》,成为古代修仙人物的代表。

医道双修,低调修仙

董奉,又称董平,字君异,东汉末年生于吴国。他以医入道,医术高明,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但他在医术上的声名却没有像华佗、张仲景那样世人皆知,反而他的修仙入道,成为玄史上一抹亮丽。

相传,董奉少年学医,天赋惊人,医术就已通神,并以此入道。后来出仕当官,曾有一个县令与董奉相识,那时董奉不过30来岁,正是青年才俊之样。50年后,县令老矣,辞官归乡,再遇董奉,惊讶的发现,董奉的容颜和50多年前一般无二,容颜毫无变化,而自己却已老态龙钟,朽朽老矣。他就问:“你是有什么高明的道术吗?初见你时,你就这样,如今再见,容颜依旧。而我却皓首白发,为何如此?”董奉听完,却没有道出实情,只是微微一笑说:“不过是偶然如此罢了。”

搭救士燮,尸解遁走

董奉游历期间,来到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包括越南北部一带。当时的交州刺史叫士燮,由于当地爆发了毒瘴,士燮中毒三天后病死。董奉得知后前往,拿出三颗丹药放入水碗中融化,然后将药水灌入士燮口中,不久后,士燮的面色由灰白变黄,再到有红润之色,胸口起伏,逐渐有了鼻息,半天后士燮竟悠悠转醒,但此时却说不了话,又过了四天后才彻底康复。

醒来后的士燮又惊又喜,他说,自己仿佛置入梦境之中,被十几个身穿黑衣的人捉住,被带到一座大红门前,进入门后便是地府,自己被关在一个狱室中,室内毫无光亮,身在其中不知时间流逝,极其难受。不知多久,忽然听到外面有人说:“太乙真人派使者来召士燮。”没一会儿,有人把他带出来,就看到一个手持节杖的人将他接到马车上离开了地府。

士燮死而复生,对董奉十分尊敬,为他修建了一座楼,供养起来。只是,董奉每天只吃少许的枣子和肉干,稍微喝点酒。一年之后,董奉算到士燮要造反,并强扣自己,于是提前跟士燮辞行。士燮挽留不住,就问董奉要去哪里,需不需要大船?董奉说不用,只需一口棺材。士燮看出董奉已看出自己的用心,于是顺水推舟给董奉准备了一口棺材。第二天,董奉果然死了。士燮就把董奉装入棺材下葬了。

七天之后,有人从容昌县来说董奉嘱咐他给士燮带口信“感谢供养,好自为之”。士燮听后大惊,命人挖开棺材,里面空空如也。原来董奉借尸解而遁走,也有人认为此时董奉,已尸解成仙了。后来士燮果真造反,兵败被杀。

医德高洁,杏林春暖

董奉以医入道,医术了得自不必说,更让人尊敬的是他那高尚的医德。他隐居期间,每天给病人治病,从不收钱。凡重病患者被治愈后,董奉便让他栽五株杏树,轻病被治好的栽一株。就这样,过了数年,竟然有十多万株杏树,已蔚然成林。

更神奇的事,山中的群兽百禽都会来杏林之中玩耍,却从不伤人。杏林中也从不生杂草,待到杏子成熟,董奉以杏子换谷物,再把谷物用来救荒赈灾。就这样循环往复,为生民谋福祉。后人传颂为“杏林春暖”,而“杏林”一词自此后,代表了医德医术相关,成为华夏中医界的代称,把医道比喻为“杏林事业”。百姓们称颂医生时,也经常使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词语。

此外,在《神仙传》、《庐山志》等古籍中,还记载了董奉求雨、斩杀巨蟒、制服白鼍、惩治恶蛟。董奉,驻世百年,容颜定格在三十几岁的模样。功德圆满后,在庐山,飞升成仙。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