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号那天,红军开了次特别出名的会,就是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之后,博古和李德的搭档就垮了,而毛泽东开始被委以重任。在接下来的长征路上,大家亲眼看到了毛泽东这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遵义会议并非一面倒的局面,实际上,在会议上也有人对毛泽东提出了批评。
接下来,咱们说说看,到底是谁对毛泽东进行了批评,而毛泽东又是怎么答复的。
【1、遵义会议,博古、李德被批,毛泽东被认可】
博古,他真实的中文名字是秦邦宪,在王明不在中国时,他负责代理王明的工作。到了1934年年初,他被大家推选出来,成为了党内的一把手。
博古的长处:他有过在苏联学习的经历,跟王明、张闻天、王稼祥他们是校友。
这可是非常厉害的政治关系网。
博古的不足:他年纪尚轻,并且在军事指挥这块儿,还是个新手,没啥经验。
所以,博古在军事指挥上得找别人帮忙,他找的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专家李德。
实际情况显示,李德在军事上也就那么回事,不太靠谱。他和博古一起搞的那次第五次反围剿,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长征途中,因为形势所迫,咱们在博古和李德的带领下,湘江那一仗打下来,队伍里的大部分兄弟都不在了。
所以在1935年1月15号那天,遵义会议召开了,主要就是为了回顾之前的经历,从错误里学到点东西。
开会时,博古按规矩先开了腔。
他简单回顾了一下,说了些不太到位的点,提到了不少实际存在的问题。说到那个德国人李德,因为语言不通,基本上就是来参加了会议,没怎么说上话。
博古讲完话,接着是最高三人组里的周恩来,他也来做了个概括性的发言。
周恩来不一样,他自己认了不少错,还主动把责任扛了起来。这么做,让大家对他都挺有好感的。
后来,博古让大家随便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几个早就准备好的人就站了出来。
首先,张闻天站了出来,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严重失误,说他们硬攻城市的做法,害得红军损失惨重。
谁都没料到,张闻天,博古的老同学,竟然如此直言不讳,简直就是不怕得罪人的典范。
接着,轮到毛泽东来讲话了。
通常,毛泽东不太爱抢先说话,总是习惯等别人讲完他才开口。但这次有点不同,在自由发言环节,他第二个就站了起来说话。
毛泽东讲话很有逻辑,讲得也特别带劲。
他指责了进攻时的过分冒险,同时也对防御时的过于保守提出了批评。他用诸如“乞丐斗狗”、“拳击手对决”这样生动的比喻,直接点出了对博古和李德的不满。
而且,毛泽东把左倾错误路线的四个主要问题都给归纳出来了,说得明明白白。
毛泽东讲完后,赢得了在场所有人最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是王稼祥上台讲话。
这位老兄是个厉害角色,做事干脆利落,不怎么啰嗦,主要就说了两点:一来,他支持张闻天和毛泽东的观点;二来,他提议别让博古和李德再指挥红军了,让毛泽东来带。
这就像扔了个重型炸弹,效果震撼,在场的好多人都愣住了,这家伙居然是博古的同学,居然敢这么猛烈抨击,真够牛的!
“担架三人组”讲完话,博古和李德俩人就坐不住了,额头上直冒汗,实在是顶不住,真心顶不住啊。
有人先开了个头,自然就有人跟上献宝,接下来发言的是朱德,他是第四位。
这位是毛泽东的老相识了,他心里头清楚得很,毛泽东那可不是一般人,于是就夸起毛泽东来,用了句老话,说的是“坐在帐篷里就能谋划,隔老远也能打赢仗”。接着,朱德转头就批评起了李德:那家伙待在瑞金,也不出去实地看看情况,光对着地图瞎嚷嚷,这样指挥部队,哪成啊,根本没法继续跟着他的路子走。
原本打算开个总结会议,结果却意外变成了对博古和李德的批评大会。
这时候,有个人冒了出来,他决定站出来为博古和李德说话,全力支持他们两人。
【2、有人炮轰:毛泽东懂个啥?】
有个人开口说话了,一开口,立马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毛泽东到底懂啥?说他懂马列主义,我看未必。他顶多就是看了些《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能有多大能耐?”
这位老兄叫凯丰,本名是何克全。他和博古、王明、张闻天他们都是同学。那时候,他已经当上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岁数才29岁。
显然,凯丰对老同学博古那是铁了心地支持。他不像张闻天、王稼祥那样,他俩可是跟毛泽东有过不少深入交流,还亲眼见证了博古、李德指挥失误导致的惨重损失。
凯丰那犀利的挖苦,就像寂静夜晚里突然响起的尖锐叫声,让在场的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可大伙儿都不知道该咋回嘴。
不能光是不吭声,毛泽东决定亲自上阵。
他沉着地朝凯丰问道:“你看过《孙子兵法》这本书没?清楚它总共分了几章不?”
这话一说出来,凯丰当场就愣住了。他其实只懂点儿皮毛,所以根本接不上话。
在气势上,毛泽东很快就扭转了局势,反败为胜。
瞧毛泽东那会儿问话那般沉稳,大伙儿都觉得他肯定研究过《孙子兵法》,不然,哪来的那么深厚的军事见识,又怎会拥有那般巧妙的军事调度本事?
然而,过了好些年,毛泽东亲自对那件事情做了回应,他说的话真是让人既佩服又吃惊。
【3、毛泽东对凯丰质疑的正式回应】
说实话,咱们瞧瞧遵义会议那会儿,毛泽东压根儿没直接回答凯丰的质问,他反倒是直接抛了个问题回去。
过了好多年,毛主席终于对那件事情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毛泽东回想起往事,说道:“那时候,有人讲我打仗不咋地,说我是照着两本书照搬的。一本是《三国演义》,还有一本就是《孙子兵法》。”
毛主席聊起了过去的事儿,毫不遮掩,坦然以对。
稍作休息后,毛主席又开口了:“说实话,打仗这档子事,哪能死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呢?那时候的我,也就只读过《三国演义》,像《孙子兵法》这类的,压根儿还没瞧过。”
这是一种十分真挚的表现,反映出了自己那会儿的短处。
但是,后来毛主席开口了:“那位同志非得说我读过《孙子兵法》,打那以后,我就被催着去瞧了瞧那本书......”
这就是毛主席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回答,他直截了当地说:他其实还没读过《孙子兵法》,不过,这事儿让他开始留意并研读起《孙子兵法》来。
说真的,这回答真心实意,挺叫人佩服的!
不少人心里纳闷,毛主席既没在军事学校系统学习过,也没有长时间在一线亲自带兵打仗的经历,那他咋就能展现出那么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呢?
这主要跟两个方面有关系:
首先就是特别喜欢钻研知识。
毛泽东读了很多古典历史的书籍,像《三国演义》、《左传》、《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还有《二十四史》这些。他从古代的历史里头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悟。
再者,毛主席在1938年那会儿,还特意钻研过一本叫《战争论》的书,那是德国人克劳塞维茨的大作,还有其他相关书籍。
毛主席那高超的指挥才能,靠的是他始终不停的学习。
另外一点是,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还特别会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学习的关键就是:得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得会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毛主席正是那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还特会灵活应变的人。所以,他才能一次次创造军事上的奇迹。
在遵义会议那会儿,大家伙儿几乎都站到了毛泽东那边,就只有凯丰一个人持反对意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凯丰同志,他曾在过去对毛泽东持反对态度并有过讽刺言论,但不幸的是,他在1955年因为生病而离世了。
直到离世,凯丰一直都在党的宣传工作前沿努力。打从遵义会议以后,他再也没有对毛泽东有过半句讽刺或质疑。为啥呢?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是博古、李德他们所无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