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像是在冷湿的天气里淋了一场雨

笔墨之林 2025-04-20 08:31:31

每次读毛姆的时候,心情都很沉重。整个人像是一直在阴沉沉的天气里,这是我的第一感受,湿答答的,阳光很少,阴暗的,但是却能直击心灵的文字,引发自己的深思。

一、阅读毛姆初体验

上一次读到毛姆作品是《月亮与六便士》。读完之后,那本书就成了我心中不可碰触的一部分。不敢轻易再去翻看,怕亵渎了它,因为它太独特了,不同于以往的所读的任何作品。

《刀锋》这本书也在我的书柜里放了很久。有了这次共读任务。已经超额完成,还是忍不住拿起了它。假期的时间在游玩的路上,特别庆幸自己带了这样一本书,越读越沉浸的我,甚至在游玩的时候也无暇赏美景,整个人反应慢半拍。

夜里十二点半多才到家,还是忍不住读了一段,早晨很早醒来继续读,一口气读完。

短短一天多的时间,我好像跟着毛姆穿越到那时的欧洲、美洲、印度……那么多个角落,体验了那么多不同的人的人生。现在写下这段话的我依然恍恍惚惚。

这本书读起来不像《太白金星有点烦》那样的轻松。心情一直都很沉重,书里面有很多人的人生,我都不太能理解。但一想到我正在读一位70岁的老人,用一生的经验来创造的这样一个故事,就像是同一位智者对话一样。

作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带入作品中,感觉更加真实。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的《九三年》那本书,同样也需要带着敬畏来读。

二、与《刀锋》中作品的共鸣点

1.希望像拉里一样不断地探寻自己内心世界

正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我所在的地方,外面又响着欢快的,甚至有些吵闹也让人兴奋的音乐。是一个组织在开例会,目的是让员工们兴奋起来投入到一天繁重的工作中。而我抛开喧嚣内心安静地待在这个地方,沉浸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进入到群主说的“心流”状态。甚至想扔下一切,只做这一件事,什么什么都不管了,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但我终究没有像拉里一样放弃世俗的很多东西,还在被现实裹挟着前进。

现在的我还是充满矛盾的我和纠结的我,我在问我自己。我要什么?我也希望像拉里一样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是经常会对一些事全情投入直至忘我的状态。不管是读书,学习什么东西,做什么事也好。比如现在我最想做的其实安静地去一所学校里读书,不做所有的杂事。

当时读到林徽因的传记时,就特别能共鸣,林徽因当年在西南做学问的时候,由于还要兼顾家里的一些琐事而耽搁了她的创作,也使她伤了身体,状态越来越不好了,最终病倒。

2.共鸣点1

书中的这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在拉里谈到印度宗教人士对于生命的认识的时候,转述到:

“灵魂不是造出来的,一直便存在着,跟宇宙一样古老,当他最终消除了七重蒙蔽之后,又会回到他原来的无限中去。就像从大海里升腾到大气中的一滴水,一场阵雨让它落到了一洼水潭里,随后流进小溪。又汇入到江河里,流经险峻的峡谷和广阔的平原,蜿蜿蜒蜒。过了挡道的岩石和道路树木,直到最后到达他原来的地方,无垠的大海”。

拉里形容他一个人在野外,能听到虎啸的声音,在叠嶂的山峦里,远远地看到湖边有不同的野生的动物来饮水。而他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观看着,方圆20余里没有一个人,只有他自己和那些万物。

拉里一个人在大山里,树梢上还萦绕着团团雾气,远在脚下的湖泊深不见底,阳光从山的豁口处照射过来,湖面上银光灿然........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能沉入到曾经去过的一个地方。寂静的院子,早早起来的我,周围的一切都在沉睡,远处是一座大山,空气有些微凉,鸟鸣的声音不绝于耳,我就坐在那里,向着太阳,敲打着键盘,记录一下那时的心情。那一刻的我似乎让自然涤荡了经常焦躁的心,超然外物。

总感慨自己是太阳能的,太阳光会给我力量。我喜欢太阳照在我的身上,期待有一天虽然不能远离世俗但也可以拥有沉静的心,做大隐隐于市者。

3.共鸣点2

作者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待他认识的这些人,包括他自己。我可能也会这样。但是发现自己更多的是用一些传统的观念去评判别人。

虽然也总是会发现别人做得比较好的点,表达由衷的欣赏,但是骨子里会认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让自己钦佩。觉得自己好像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可自己做得又怎样呢?一样的不完美。而我可能还不太善于反思,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过读这本书,我隐约感觉到:书中那么多的人物,不管是拉里、艾略特、格雷、伊莎贝尔,包括作者、索菲、苏珊还有一些短暂出现过的人物,都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是很真实的丰满的人物,不会只有好或只有坏。让我反思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挑剔别人,要发自内心地欣赏。

三、三个困惑

第一个困惑:

有些人物他们的做法我不是很能理解,比如格雷对拉里竟然看不出一丝嫉妒。他明知道他的妻子一直深爱着拉里,从未在内心当中真正地放弃拉里,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那般对待拉里呢?

第二个困惑:

拉里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会做一些在我看来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和苏珊之间的那段短暂的生活经历以及后来对索菲的感情,这些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他希望像佛陀一样舍身救助别人吗?

当然,那个时候他可能还没有发现他追逐的是什么。但总感觉和他的整个人的行为有些格格不入,他追求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探索吧,对生命真谛的渴求!不过后来在他同作者讲述印度那段经历的时候我似乎能够理解了一些!

第三个困惑:

书中对于宗教的描写,自己还是不置可否的,不知道神秘力量来自哪里。一直是个无神论者的我,虽然深深明白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现在的玄学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未来的科学!但没有亲眼所见,还是不能相信。

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快速地读完这本书,本书没有《月亮与六便士》那么多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与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相比拉里的人生还要平凡一些,不过依然像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我的心!一样让我深省!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像是过了一遍别人的人生,这就是读书的魅力之所在吧!

还有很多没有能够思考好的东西,期待与大家交流。

——2025年4月6日暖暖与北京

作者:

暖暖,第6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