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白宫突然在其官网上宣布,由于中国采取了报复行动,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45%的关税,这一数字比此前的145%激增了100个百分点。而中国商务部早在4月11日就曾预告“美国之后很可能会继续对中国玩弄数字游戏,加征更高关税‘。”但商务部也强调,由于在经济上已无实际意义,因此之后不予理会。如今这一预测竟成现实,美国果然继续玩弄数字游戏以凸显自己所谓的强硬形象。与此同时,美国还希望借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施压中国,声称已有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选择“对美松口”,同意就贸易协议展开妥协谈判。
4月初,特朗普政府以“贸易逆差”为由,对全球57个国家加征个性化关税,基准税率为10%,而中国因“报复措施”成为唯一被追加惩罚的国家。白宫宣称,此举是为了“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但真实意图却被美媒一语道破:美国试图通过“降低其他国家关税”换取它们孤立中国。美方的“对等关税”本质是将关税工具化、武器化,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在科技、产业等领域让步。
例如,美国此次加税清单中,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中国制造2025”核心领域占比超过60%,暴露出其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意图。然而,这种“数字游戏”正在反噬美国自身。据美联储官员警告,美国关税政策已导致通胀风险“显著上升”,摩根大通更预测美国经济衰退概率高达60%。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中国对美出口的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产品中,60%的供应链由美国企业参与,245%的关税意味着这些企业成本飙升,最终只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就在白宫宣布对华加税的同一天,超过75个国家松口,选择与美国谈判,暂时避免了被加征高额关税。这些国家包括欧盟、东盟、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体,它们的“松口”背后是复杂的现实考量。一方面,美国市场对许多国家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越南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8%,墨西哥更依赖美国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关税威胁下,这些国家不得不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谈判争取豁免或降低税率。
另一方面,美国也在“精准施压”:对欧盟豁免汽车关税,对东盟开放农产品市场,试图分化国际社会。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展现出“不愿打、不怕打”的坚定姿态。4月11日,中国将对美关税提高至125%,并明确表示“若美方继续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背后,是中国对自身经济韧性的底气。
中国通过“出口转内销”和“一带一路”市场多元化,降低对美依赖。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6.4%,占外贸总额的50%以上。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倒逼中国创新。国产芯片自给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5%。这些突破让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逐渐摆脱对美依赖。中国通过WTO起诉美国“对等关税”,并联合俄罗斯、巴西等国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4月14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新协议,东海岸铁路项目将打通东南亚物流瓶颈,为全球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建立“小院高墙”,却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等机制,与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构建起更具包容性的贸易网络。正如日本学者所言,中国的反制策略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智慧:“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