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香港寄往美国货品的小额免税安排,并将小额包裹关税从货值的30%提升至90%。而这,只是美国无理霸凌的冰山一角。对此,李家超在4月15日的发布会上,批评美国的做法“太过分”,连基本的算数都算错了。他称:“香港作为自由港,对所有进口货品包括美国产品长期实行零关税。按照WTO的‘对等原则’,美国本应给予香港同样待遇,却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将香港纳入‘对等关税’清单,对输美货品加征累计54%的关税。”
更离谱的是,美国宣称香港“未履行自由贸易承诺”,却对自己2024年对港271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视而不见。这场关税闹剧正在引发连锁反应,香港于4月16日正式发起反击,邮政即日起决定暂停接收寄往美国的货品邮件,平邮退件、空邮延迟,直接冲击跨境电商和中小企业。珠宝商林先生的定制首饰原本通过香港邮政直邮美国,如今不得不绕道东南亚中转,成本增加30%,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
面对霸凌,香港选择“以牙还牙”。除暂停邮递服务外,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推出三项硬核措施:延长中小企业出口保险免费保障期、降低新兴市场保费率、提供付货前风险保障五折优惠。物流界则启动五大策略,包括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作、简化报关流程、开拓东盟市场。这些举措立竿见影——信保局数据显示,政策出台一周内,已有2000家企业申请风险保障,涉及货值超50亿港元。
更深层的反击来自制度层面。香港特区官员明确指出,美国违反WTO规则的行为已引发全球公愤。香港将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申诉,并联合欧盟、东盟等贸易伙伴,推动建立“非歧视性贸易联盟”。与此同时,香港加速推进与东盟的自贸协定,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8.7%,首次超过美国。李家超说的“算数错误”直指美国的逻辑漏洞。按照WTO规则,“对等”并非简单的税率对等,而是基于发展水平的权利义务平衡。美国以3.3%的最惠国税率为“基准”,要求香港“对等”,却忽视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地位。
光明网评论尖锐指出,这种“数字游戏”本质是“经济霸权”,试图通过关税打压香港国际地位。但香港作为全球物流枢纽,正通过“跨境一锁计划”“空陆鲜活产品快线”等措施巩固中转功能。即便美国加征关税,香港转口贸易仍占总出口的90%,其“超级联系人”地位难以撼动。目前,60%的会员企业已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印尼,通过“第三国制造”规避关税。而美国消费者则陷入“高价困境”——沃尔玛预测,服装、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10%-12%,低收入家庭年均损失达4700美元。
在这场博弈中,香港展现出惊人韧性。尽管对美出口占比降至6.5%,但东盟市场的崛起、内地CEPA协议的深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香港开辟了新战场。正如香港物流发展局主席陈美宝所言:“当美国关上一扇门,我们会打开十扇窗。”
美国的关税闹剧终将反噬自身,若美国坚持单边主义,2025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美国自身GDP增速或下降0.8个百分点。而香港的应对策略——制度韧性、市场多元、科技赋能——正在成为全球贸易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