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亏麻了,出路在哪儿?

地产情报轰炸 2025-04-10 02:56:21

自从行业2021年下半年进入调整期,房企发年报就不似往年般热闹了。

今年更显冷清,连万科都不开业绩会了,炸天团深感:

地产行业真的变了!

3月初,不少上市房企陆续就发了2024年业绩预告。

当时有报道统计,90家发业绩预告的企业中,有60家都是亏损的。

其中,33家属于连续亏损,27家都是首次亏损。

甚至在亏损企业中还能看到一些龙头房企的身影。

这场利润集体滑坡背后,隐藏着行业特有的"延时炸弹"——那些2019年至2021年间疯狂拿下的高价地块,正通过房地产行业独特的结算机制,在三年后引爆房企利润表。

克而瑞曾做过统计,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土地市场高价地频出,区域楼板价持续刷新纪录,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64%的高价地块均诞生于这期间。

当这些地块进入结算周期,开发商的毛利率被直接压垮。

但庆幸的是,当下房企地产开发业务的营收、净利润等数据更多对应的是房企过往2~3年前的项目状况。

这些数据给业界的感觉很悲观,但炸天团相信:

伴随市场受政策助力开始筑底,以及房企迎来新的结算周期,业绩与市场的割裂感会逐渐消失,房企也有望在2025年实现利润的筑底。

而且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房企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依然有创造利润的“幸存者”。

比如华润、中海、绿城,甚至还有民营房企龙湖、滨江,等等。

房地产是周期性较强的行业。

这一轮调整至今,地产行业的风险已经基本出清,在新的周期里,哪些企业能突围,或许答案就在这些“幸存者”身上。

01

幸存者密码一:狙击高能级城市,在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

面对新的行业环境,房企为业绩回升也在加速对于发展路径的探索。

梳理2024年盈利的房企,有两条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一条是继续深耕地产开发业务,比如中海、绿城等房企,但这类房企在布局时会倾向于聚焦一线城市、高能级二线城市,在确定性最高的市场里减少市场波动的影响。

这种战略的本质是风险定价的重构:

当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个位数,唯有在供需关系相对健康的高能级城市,房企才能通过产品溢价维持盈利空间。

此前中海的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就提到,虽然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较行业高峰下降了近一半,但市场规模仍然近十万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所以中海选择继续深耕在不动产开发这个主航道。

2024年,中海系列公司1640.4亿元的销售额来自于香港以及北上广深5个地区,占比超60%。

“只打确定性战役。”同样选择用城市能级对冲市场波动的还有绿城。

绿城管理层曾表示,绿城目前的打法就是聚焦核心城市,集中在安全区域,提升抗风险能力。

2024年,绿城在北上杭3个城市全年新增货值553亿元,同时权益进一步提升到79%,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背后,是房企们对安全边际的极致追求。

就像顶级米其林餐厅只选用特定产区的食材,房企们也在用"城市精选"策略在动荡市场中构筑护城河。

02

幸存者密码之二:经营性业务破局 从"卖房子"到"造生态"

除了坚守者,一个行业还需要一些开拓者。

当房地产存量开发见顶,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里的主体需要去开拓一些新的赛道。

早在2024年时,多个顶层会议中就开始提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到2025年,“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正成为行业打破旧桎梏,焕发生命力的新动能。

这也是华润、龙湖等当前还在盈利的房企开辟出的“第二战场”。

2024年,华润经营性业务利润贡献突破40%,龙湖非开发业务营收占比超20%,这些数字背后是商业逻辑的彻底颠覆:

这些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间建造者,而是进化为服务城市的生态营造者。

作为龙湖的经营性业务,商业投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智慧营造等航道协同发力,在传统开发业务低迷时撑起了利润基本盘。

去年,龙湖这四条经营性业务航道收入、利润均保持同比增长。

商业投资、资产管理等运营业务板块不含税租金收入为135.2亿元,同比增长4.5%,毛利率高达75%。

以物业管理、智慧营造为主的服务业务板块不含税收入为131.9亿元,同比增长10.4%,毛利率为31.4%。

在此贡献下,龙湖2024年取得股东应占溢利104亿元,实现毛利额204.1亿元,毛利率为16%。

华润的"大资管"版图更是令人震撼:4621亿管理资产、16个新开购物中心、5.6万间长租公寓,搭配REITs金融化通道,构建起完整的资产生命周期闭环。

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对抗行业周期的"诺亚方舟"。当开发业务的波动性愈发剧烈,经营性业务提供的稳定现金流犹如定海神针。

无论是龙湖给出的“至2028年,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0%”,亦或是华润管理层透露的"50%利润均衡目标",都预示着房企正在从"赚快钱"转向"赚长钱"的商业模式。

结语

当七成房企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这场行业大洗牌已经演变为商业智慧的终极较量。

面对2025年的利润筑底预期,行业的阵痛仍将持续,但曙光已然显现,房地产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已进入关键阶段。

无论是中海式的精准打击,还是华润、龙湖式的生态重构,都在证明一个真理:

在剧变时代,唯有敢于打破旧有范式,建立新生存逻辑的企业,才能成为下一个周期的领跑者。

在这场生死突围中,房企们需要完成三重蜕变:

从土地红利转向运营红利,从规模导向转向利润导向,从开发商转向服务商。

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必将建立起包括城市深耕能力、资产运营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在内的全新竞争力体系。

且将看着,房地产的终局,很可能就藏在当下这些盈利房企的转型密码中。

关注大爆炸 好运大爆发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