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理论终获证实:磁振子超辐射相变在固态系统中被观测到

万象经验 2025-04-24 09:48:28

量子力学的领域充满了挑战经典直觉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以微观实体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所涌现的集体行为展现出来。在这些现象中,量子相变尤为突出,它是多体系统基态在量子涨落而非热扰动驱动下发生的剧烈转变。一个特别引人入胜且长期以来备受期待的量子相变是超辐射相变(Superradiant Phase Transition, SRPT),它由狄克模型预测,该模型描述了大量二能级原子与单模光子场的协同相互作用。

几十年来,由于基本理论的限制,SRPT 在其最初的光子形式中仍然难以捉摸。然而,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题为“磁振子狄克超辐射相变观测”,报告了首次在固态系统中直接实验实现了这种奇特的量子态,利用了磁振子作为介导场。这一成就不仅验证了半个世纪前的理论预测,而且为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开辟了令人兴奋的新途径,并具有彻底改变量子技术的巨大潜力。

狄克模型是量子光学的一个基石,它提出当大量二能级原子与单模电磁场的耦合强度超过临界值时,系统会发生相变,进入超辐射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在没有外部驱动和零温度的情况下,原子极化和光子场都会获得宏观期望值。这种自发出现的相干性是 SRPT 的标志。然而,由于“No-Go定理”的限制,在传统的光原子系统中实现这种转变一直受阻。“No-Go定理”源于描述光和物质之间电偶极相互作用的最小耦合哈密顿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抗磁项。该项对能量有正贡献,并阻止了 SRPT 在热平衡中发生所需的完整光子模式软化。

为了规避这一基本限制,研究人员探索了可以满足 SRPT 条件的替代平台。一个有希望的方向在于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特别是在磁性材料中,其中磁振子可以发挥类似于光子的作用。与光原子系统中的电偶极相互作用不同,产生磁振子的自旋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缺乏有问题的抗磁项。这种缺失为实现狄克模型的磁振子类似物以及潜在地观测到磁振子 SRPT 铺平了道路。理论研究确实预测,在某些表现出不同自旋子系统之间超强耦合的磁性材料中可能会发生这种转变。

最近报告磁振子狄克超辐射相变观测的研究重点在于 ErFeO₃(铁酸铒)。在这种晶体中,研究人员将 Fe³⁺ 磁振子模式识别为在狄克模型中扮演单模光子场的角色,而 Er³⁺ 自旋则充当大量二能级系统。实现 SRPT 的关键是这两个不同的磁性子系统之间的超强耦合,这种耦合由 Fe³⁺-Er³⁺ 交换相互作用促进,而这种相互作用恰好缺乏阻碍光子 SRPT 的抗磁项。

为了探测该系统,研究人员采用了先进的超宽带太赫兹和吉赫兹磁谱技术。这些方法使他们能够研究自旋激发的能谱随外部磁场和温度的变化。实验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将 ErFeO₃ 晶体冷却至低温并暴露于强磁场中。研究小组仔细分析了两种杂化自旋-磁振子模式的行为,这两种模式是由 Fe³⁺ 磁振子和 Er³⁺ 自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产生的。

实验数据揭示了磁振子 SRPT 的令人信服的特征。在一个临界点,研究人员观察到这些杂化模式的能量出现了明显的扭结和显著的软化。这些光谱特征与磁振子狄克模型中进入超辐射相的理论预测完全吻合。扭结表明系统基态发生了变化,而软化则暗示着涉及磁振子和自旋的宏观相干态的出现。这一观察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该系统确实发生了相变,进入了磁振子超辐射态。

这项成就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是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中直接观测到难以捉摸的超辐射相变。更重要的是,在固态系统中使用磁振子实现这种现象克服了与传统光原子系统相关的基本限制,为探索狄克模型预测的丰富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突破验证了数十年的理论工作,并标志着我们对量子相变和光-物质相互作用理解的重大里程碑。

除了其基础科学意义外,磁振子 SRPT 的观测还为未来量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有希望的启示。在相变的量子临界点附近运行的系统通常表现出对外部扰动的增强的敏感性,并且可以容纳奇异的量子态,例如量子噪声显著降低的压缩态。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磁振子超辐射相态可能成为实现大规模量子压缩的平台,这可以显著提高量子传感器和量子计算设备的性能。操纵和控制固态系统中的磁振子的能力为构建稳健且可扩展的量子技术提供了一条途径。

0 阅读:4

万象经验

简介:知识、经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