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这一辈子,吃饭占了多少时间?按每天三顿,一顿半小时算,一年就是547.5个小时,七十年下来,整整四年半都在吃!问题是,这四年半里,有多少时间是吃对了的?

很多人到了七十岁,吃饭还跟年轻时候一样,想吃啥吃啥,想咋吃咋吃,结果呢?身体不答应了!血糖飙升、血压冲天、血脂粘稠如浆糊,医院门口成了第二个家。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一听“控制饮食”,立马脑补成“吃得越少越好”,结果把自己饿得头晕眼花,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病没少生,活得更累。
70岁以后,吃饭这件事,绝对不能“随心所欲”,但也不能“过度节制”!怎么吃?医生给你划重点——牢记这6个饮食习惯,活到90岁还精神抖擞!
一、吃饭要有“肌”智,蛋白质别省!
七十岁的人,最怕的不是皱纹多,而是肌肉少!肌肉是长寿的“压舱石”,可一旦过了60岁,每年流失的肌肉量就像工资一样——只减不增。
缺肌肉的后果是什么?拎个菜篮子都费劲,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甚至一个小磕碰就骨折,最后卧床不起,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蛋白质是肌肉的“建筑材料”,但很多老人一到晚年开始“清淡饮食”,结果就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
有人一天三顿稀饭咸菜,肉不敢吃,蛋不敢碰,生怕“胆固醇高”,但你知道吗?适量吃肉、吃蛋、喝奶,不会伤身,反而能保命!

医生建议: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至少要达到1.0~1.2克/公斤体重,比如一个60公斤的老人,每天至少要吃60克蛋白质,这相当于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块鸡胸肉。
别怕吃肉,怕的是不吃肉!
二、菜比饭多,血糖才稳!70岁以后,糖尿病就像“影子”一样,稍不注意就贴上来了。
有些人觉得“少吃饭”就能控糖,结果饿得头昏眼花,血糖还是高得离谱。吃饭的顺序和搭配,才是关键!
医生建议:吃饭要遵循“先菜后饭”原则,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这样能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减少胰岛素的压力。

米饭别单吃,最好加点“粗”!比如燕麦、糙米、红薯、豆类,这些食物的膳食纤维丰富,能让血糖更平稳,饱腹感更强,还能减少便秘的困扰。
血糖稳了,身体才能稳!
三、盐少一点,血压不飙!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7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0%以上!有些人觉得自己没啥症状,就不当回事,结果某天突然头晕、胸闷,一查血压180,甚至直接中风倒下。
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高盐饮食”!很多老人吃了一辈子重口味,觉得“淡而无味”,但你知道吗?每天多吃1克盐,心血管疾病风险就增加12%!

医生建议:70岁以上的老人,每日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一啤酒瓶盖的量。
想让菜更有味,不妨用柠檬汁、醋、香料来提味,既健康又美味。
少吃盐,血管才不堵!
四、水别等渴了才喝,肾才不累!老年人最容易忽视的一件事,就是喝水!年轻人渴了就咕咚咕咚喝,老人呢?有些人一整天不喝水,嘴唇干裂了才想起来抿两口,结果肾脏负担加重,尿路感染、肾结石、高血稠找上门。
医生建议:别等渴了才喝水,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相当于三大杯水,如果有肾病、心衰等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多喝水,血液才不稠,肾脏才不废!
五、饭别吃太快,肠胃才轻松!70岁以后,肠胃老化,蠕动变慢,消化功能下降,吃饭太快,就容易消化不良、胃胀气,甚至增加噎食风险!
医生建议: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细嚼慢咽,能让食物更容易消化,还能减少胃肠道负担,预防反流性食道炎和胃溃疡。
吃饭慢一点,肠胃才舒坦!
六、少吃加工食品,身体才不“罢工”!
70岁以后,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经不起瞎折腾,偏偏有些人爱吃加工食品,火腿肠、腊肉、咸鱼、泡面,吃得不亦乐乎!
这些食物高盐、高脂、高添加剂,是慢性病的“助推器”!长期吃,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胃癌的风险直线上升!
医生建议:远离加工食品,以天然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坚果、鱼肉,给身体最纯粹的营养。
吃得干净,活得长久!
70岁以后,吃饭不是随便吃,而是讲究吃!

记住这六个习惯,血糖稳、血压低、肾不累,活到90岁,照样健步如飞!
吃得对,才活得久!
参考文献
1. 《老年人蛋白质需求与肌肉健康》-来源:《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2. 《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来源:《柳叶刀》
3. 《膳食纤维对血糖管理的影响》-来源:《英国医学杂志》
4. 《水分摄入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来源:《营养学杂志》
5. 《超加工食品与慢性病风险》-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个黑底白字看起来是真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