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5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主要得益于以下五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智能计算集群项目集中交付,收入结构显著优化
2025年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暴增4230%,几乎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74亿元)。这一爆发式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的规模化落地:
- 政府算力基建订单放量:寒武纪参与的台州、沈阳、南京等地智能计算集群项目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交付阶段,2025年一季度集中确认收入。例如,南京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合同金额3亿元,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1.86亿元,这类亿元级订单占一季度营收比重超60%。
- 行业应用场景拓展:在互联网、运营商、金融领域,寒武纪产品通过大模型适配优化(如支持DeepSeek、Llama、Qwen等主流模型),帮助客户实现AIGC、智能客服等场景的落地,推动云端芯片收入同比增长1187%。
二、国产替代加速,供应链与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
美国对华AI芯片限制(如禁止H20芯片出口)直接推动寒武纪成为国产替代核心受益标的:
- 英伟达替代效应:H20芯片被禁后,国内大模型推理市场对寒武纪思元370系列芯片的需求激增。该芯片在FP16算力(320TFLOPS)、能效比(1.8倍于H20)等指标上具备竞争力,且指令集自主化率超95%,满足政府、金融等敏感行业的国产化要求。
- 供应链自主可控:寒武纪芯片代工主要依赖中芯国际(14nm/7nm工艺),尽管未直接披露合作细节,但2025年一季度预付款项达9.73亿元,创历史新高,显示公司在供应链环节加大芯片储备以应对订单增长。
三、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双轮驱动盈利改善
- 研发效率提升:一季度研发投入2.73亿元,同比增长38.33%,但研发费用率从2024年的91.30%降至24.57%。公司通过暂停部分预期毛利率较低的研发项目(如2024年暂停的边缘计算芯片项目),聚焦云端芯片迭代,MLU370-X8芯片良率提升至75%,单位成本下降20%。
- 规模效应显现: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401%,但营收增速(4230%)与成本增速基本匹配,毛利率维持在55.99%的较高水平。规模化生产摊薄了固定成本,云端芯片单卡毛利率从2024年的52%提升至58%。
四、政策红利与非经常性损益贡献利润
- 政府补助加码:一季度获得7671万元政府补助,主要来自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和智能计算集群项目专项补贴,占净利润的21.6%。2024年全年政府补助达2.17亿元,显示政策支持的持续性。
- 资产减值转回:2024年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1.59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通过加强客户信用管理优化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虽为-13.99亿元,但主要因采购支出增加,而非业务恶化。
五、行业趋势与生态协同形成正向循环
- AI算力需求爆发: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1530亿元,中国占比超40%。寒武纪在大模型训练(支持千亿参数模型集群训练)、推理(单卡支持175B参数模型)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其成为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重要供应商。
- 生态合作深化:与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等服务器厂商的合作从硬件集成扩展至软件生态,例如联合发布基于寒武纪芯片的AI推理服务器,在政府智能计算集群项目中形成“芯片+服务器+液冷技术”的协同方案。
风险与可持续性分析
1. 存货与现金流压力:一季度末存货较2024年末增加55%,存货周转率降至0.22次,需警惕库存积压风险。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3.99亿元,依赖预付款项(9.73亿元)和融资维持运营。
2. 技术迭代风险:华为昇腾910B、天数智芯天垓100等竞品在算力、生态上持续施压,寒武纪需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5nm制程云端芯片以保持竞争力。
3. 政策依赖度: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例较高,若国产替代政策退坡或项目验收延迟,可能影响盈利稳定性。
总结
寒武纪一季度盈利是国产替代加速、订单集中交付、研发效率提升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标志着公司从“烧钱研发”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若能在2025年下半年持续推动智能计算集群项目验收、优化存货周转效率,并在5nm芯片量产上取得突破,其盈利可持续性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需重点关注政府订单落地节奏、存货去化情况及竞品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