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之战:一座孤城,托住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张巡的故事,像是一出无法回避的悲剧。十个月的时间,他带着几千守军死死守住睢阳,面对十几万敌军,他的选择既疯狂又悲壮。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却硬生生为大唐赢得了喘息的时间,把一个王朝从崩溃的边缘暂时拉了回来。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或许没人能轻易回答。

这一切的开端,甚至显得有些荒诞。安史之乱爆发,整个河南地区大部分州县都在叛军的铁蹄下望风而降,但偏偏张巡,这位原本籍籍无名的文官,带着一腔孤勇,选择了迎难而上。
他先是在雍丘拒敌,再退守睢阳。战局看似步步后退,但他的每一步都在为大唐争取时间。
而“睢阳保卫战”,正是这场悲壮抗争的顶点。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冬天。
当叛军的十三万大军兵临睢阳城下时,城内守军加起来不过七千人。更糟糕的是,粮草早已被抽调一空,援军更是遥遥无期。
换句话说,张巡和他的将士们几乎被困死在了这座孤城里。这样的局面,换作别人可能会选择弃城而逃,但张巡却决心死守。
他的理由很简单:睢阳是江淮的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就能长驱直入,整个大唐的南方就会彻底沦陷。

叛军的进攻,比想象中更猛烈。
尹子奇,叛军主帅,显然不愿在这座小城浪费时间。他带着自己的主力部队,第一天就对睢阳发动了二十次进攻。
城头上的张巡却一次次将敌人逼退。守军从将领到士兵,几乎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信念在战斗。
张巡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不管敌人攻得多猛,他始终站在最前线。这种“拼命三郎”的打法,竟让叛军在半个月内损失了两万多人,最后不得不暂时撤军。

可战争怎么可能就此结束?几个月后,尹子奇卷土重来,这次带来了更多的兵力,还有更精密的攻城器械。面对这样绝对的差距,张巡没有一味死守,而是选择主动出击。
他带着几百名骑兵,直扑叛军的中军大帐。这一招险中求胜,虽然没能击杀尹子奇,但仍然让叛军乱作一团。
城内的守军士气大振,叛军却再一次铩羽而归。

胜利并不能解决睢阳的根本问题:粮食。
到了757年的夏天,城内已经断粮数月,守军靠着树皮、草根,甚至茶叶和纸屑勉强充饥。张巡为了鼓舞士气,杀死了自己的爱妾,将肉分给将士。
这种“杀己饷军”的举动,让士兵们感动不已,但也让所有人明白,这座城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张巡没有坐以待毙。
他派出了南霁云,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带着三十名精骑突围求援。周边的唐军却让人心寒。
谯郡守将许叔冀避而不见,临淮的贺兰进明更是敷衍了事,甚至劝南霁云留下来效力。南霁云愤怒至极,当场斩断一根手指,留下一句“吾破贼还,必灭贺兰”的誓言后,带着最后的希望返回睢阳。

最终,南霁云带回来的援军,只有一千人。这点人马,根本不足以改变睢阳的命运,但张巡和南霁云依然选择了继续坚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草人借箭、熔铜烧敌、夜袭中军每一个方法都写满了绝地求生的悲壮,但每一次胜利的代价,都是越来越少的将士和越来越绝望的希望。

到了十月,睢阳城内已经彻底断粮,最后的守军也只剩下四百人。
叛军再次发起总攻,张巡和他的将士拼尽最后一口气,仍然没能守住这座孤城。张巡被俘后,面对尹子奇的劝降,他只留下了一句“生为唐臣,死为唐鬼”,然后从容赴死。
有人记载,临刑时,他的牙齿已经全部崩碎,甚至连鲜血都流不出来了。

睢阳保卫战,历时十个月,大小战斗四百多场,张巡以七千守军,硬生生拖住了叛军十三万大军的脚步。
他的牺牲,为唐军反攻赢得了时间。就在睢阳陷落前一个月,唐军收复了长安;十天后,洛阳得以光复。
可以说,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最终却成为了整个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张巡的选择,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
有人说,他的坚守,换来的不过是更多的牺牲;也有人说,他的牺牲,是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能够免受战火涂炭。不管怎样,睢阳的十个月,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块无法抹去的悲壮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