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浦江边的 布太行 上海

我是比较乐于看到Trump每天键盘治国、乱加关税的,因为这能更好地让全世界看到美国的强盗本质、能更好地团结中国国内的各个利益群体。
即使是最近美国如此蛮横,也有不少人是直接跪下的。万一,假如美国对关于中国的芯片汽车手机等制造业“豁免”,重新放开有条件的“自由贸易”,也许短期内会有利于中国经济、就业,但长期呢?这必然会再度导致中国不同群体的利益分歧甚至撕裂。
大国斗争,从来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目标一定是要把对方搞得内部利益分化、军阀割据,从而便于扶持代理人、全方位殖民剥削。看看“一生等待美援”的民国/国民党是多么废柴就知道了。
数十年来美国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日思夜想怎么遏制中国,如果你还以为美国只想压制中国的经济、产业发展,那不是美国政客学者傻,而是你傻。
就在本周,美国《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了一篇《Underestimating China:Why America Needs a New Strategy of Allied Scale to Offset Beijing’s Enduring Advantages》(《低估中国:为何美国需要用新结盟战略对抗中国的长期优势》),两位作者都是上届总统Biden团队里的中层官员,一位是时任副国务卿Kurt Campbell,另一位是时任中国事务主任Rush Doshi。
他俩在这篇长文里,全面阐述了美国可以如何跟不同国家结盟,从而实现孤立中国、分化中国的目标。
站在美国的角度,这是劝谏之心真切;站在中国的角度,这是亡我之心不死。
以下先看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01、新局面:中国的规模化能力和“爆兵”能力超过美国
《Underestimating China》虽然标题是美国该怎么结盟,但文章里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讨论中国的军工能力。
文章先简要回顾了大英帝国被美国超越的过程。作者指出,早在19世纪末,英国战略家就意识到英国可能会步西班牙的后尘,被美国俄国超过,沦为一个普通的欧洲强国。因此,当时很多人开始建议英国该联合各殖民地,以提升规模、效率。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英国的“球长”地位让给了规模更大、且规模化能力更强的美国。
这种“规模化”,是指人口更多、国土更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来提高生产力的能力。大国天然具备了这种潜力:用大规模国内市场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用大规模的人才与研究资源来推动技术研发。
作为大国,美国拿到了老欧洲的工业化大礼包然后超越了老欧洲;中国先后拿到了苏联和美国的工业化大礼包,现在也成为工业化能力最强的国家。作者认为,规模化、工业化能力被其他国家超越的局面是美国在二战后前所未见的。
文章列出了一些数据:
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实际GDP在2015年就超过了美国,目前已经领先美国25%;
按制造业占全球份额,中国30%,美国15%;
按军工能力来看,舰艇数量、火力超越美国,无人机遥遥领先,战斗机已经试飞第六代等等;
基于此,Campbell、Doshi指出,如果过度高估中国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债务比例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就会导致对中国国力的误判。
因为老龄化可以用机器人解决,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可以用对外战争解决,债务压力再怎么也没有美国的压力大。
中国的工业能力已经确保它的大国地位。而美国想要继续遏制中国,已经不能单靠自己、也不能退缩势力范围。美国要牢记英国衰落的教训:无法有效整合各个殖民地,导致规模化工业化能力被后发大国超过。
02、开药方:美国搭台,盟友打工
Campbell、Doshi随即提出了一种新的结盟思路:由美国主导,跟盟友们构建出一个军事、经济、技术的综合能力建设平台,a platform for generating shared capacity across all critical domains。
过往美国的盟友策略,最注重的是军事关系,美国驻兵、部署导弹系统、航母作战群等等。
但现在为了遏制中国,需要将这种侧重安全/威胁的关系,转为更全面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规模化”(scale both ways),构建有利于美国的生产圈与消费圈。
具体思路是:
1、美国输出优势技术。例如,AUKUS项目美国拉上英国、澳大利亚计划造潜艇;跟日本开发导弹等等。
2、盟友给美国补短板。例如,美国修不了自己的航母,那么韩国日本就要帮美国修。
3、盟友需要互相帮助。例如,法国核/核电技术要拿去支持印度的潜艇计划,欧洲导弹拿去支援泰国等等。
4、盟友不能依赖美国。美国主导建设联合指挥控制系统,盟友自己要加强国防能力。
5、盟友做区域代理人。美国是总部,盟友是各分区主管,澳大利亚管太平洋岛国,印度管南亚,越南管东南亚,尼日利亚管非洲。
6、多种策略排除中国。采用“preferential plurilateralism”(优先多边主义?),美国与盟友建立相互开放的市场,同时共同对中国商品设置更高的壁垒。
两位作者认为,如果美国不想重蹈英国覆辙,那么最好策略就是跟盟友一起追求规模效应。而眼下这样直接对各国加征关税,其实是开倒车,将会让美国经历“戈尔巴乔夫时刻”(Gorbachev moment)。美国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伤害了盟友/潜在盟友的利益,将它们推向了中国。
03、尾声
我觉得《Underestimating China》写得挺好,中国可以吸收当中的策略用来对付美国。
美国绑架全球、遏制中国的行为,根本就没有正当性。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面对被孤立的局面,当时是靠“争取国家主权”的号召来破除封锁。
时至今日,一场由美国掀起的关税风暴席卷全球,中国完全可以提出“争取国家发展”的旗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才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