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排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理行为。但对于每天排出的尿液,你真的了解多少呢?今天,就来深入探究一下尿常规中的各项关键指标。
当我们留意到尿液在颜色、性状或量上出现变化,且能排除食用了富含色素食物的因素时,可要提高警惕,这极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尿常规检查涵盖了诸多项目,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白细胞、红细胞、管型、蛋白质、尿酮体、尿糖以及尿酸碱度等。

先说尿的颜色变化。以血红蛋白尿为例,它常见于各类引发血管内溶血的病症,像遗传性或继发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输血过程中发生的溶血不良反应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尿的透明度改变同样由多种原因造成。尿路感染会使尿液透明度下降,往往还伴有白细胞增多,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疾病都可能引发;乳糜液或淋巴液混入尿液,会让尿液呈现乳白色浑浊状,常见于肿瘤、胸腹部遭受创伤等情况;脓尿和结晶尿也会致使尿液浑浊。
尿管型种类繁多,有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等。不同的管型对应着不同的疾病表现,一旦尿液中大量存在某种管型,意味着肾实质已发生病理性改变,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前往肾内科就诊。

若尿液检查显示尿蛋白呈阳性,这又意味着什么呢?生理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一个 “+”,常见于剧烈运动后,以及受到热与冷刺激、精神紧张、过度兴奋、长时间站立、老年性蛋白尿、妊娠性蛋白尿等情况;而病理性蛋白尿可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及生殖系统炎症、骨髓瘤等。要是出现大量蛋白尿,很可能提示患有慢性肾炎肾病,此时及时就医刻不容缓。
一旦出现酮尿,且患者呈强阳性,就应予以重视,这表明极有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妇女由于妊娠反应,也容易出现酮尿。严重呕吐、腹泻、长期营养不良以及剧烈运动后,同样会出现酮尿现象。
当尿糖升高时,有可能是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分所致,同时它也是糖尿病筛查、病情判断与检查的重要指标,所以糖尿病患者对此要格外留意。当然,其他疾病如血糖增高性尿糖或一过性尿糖,也会导致尿糖升高。

尿酸碱度如同血液酸碱度一样,能反映出体内内环境的状况。尿的 PH 值能够体现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正常人尿液的 PH 值在 4.6 - 8.0 之间,当 PH 值升高,常见于频繁呕吐致使胃酸丢失、尿路感染、呼吸性碱中毒等情况;当 PH 值降低时,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糖尿病、呼吸性酸中毒。
实际上,尿液中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它们各自代表着特定的临床意义,同样不容忽视。一旦发现自己的尿液与平常不同,务必引起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结合你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验检查,帮助你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