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童话,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童趣、善良和美好,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睡美人这些经典形象。
然而,这些故事开始的样子,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
让我们来看看《小红帽》故事的早期版本。
在早期的版本中,《小红帽》并不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教训的童话。
比如,在17世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版本中,故事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小红帽被大灰狼欺骗并吃掉,故事到此结束,没有任何猎人出现来拯救她。这个版本更像是一个警示故事,用来告诫年轻女孩不要轻信陌生人。
而在更早的民间传说中,故事的细节更加黑暗和残酷。
比如,有些版本中,大灰狼会要求小红帽脱下衣服,并把衣服烧掉,然后再吃掉她。(下面有)
这些情节显然与我们现在熟知的“童话”形象相去甚远。
这也提醒我们,童话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被不断改编和重塑,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
这时狼人已经先抵达外婆家杀了外婆,将一些尸肉存放在食橱里,并将装其血液的瓶子放在架子上。小女孩抵达时敲门。
“门只要一推,就会开了,”狼人说,“大门只是用湿稻草绑住而已。”
“嗨,外婆,我带了热面包和牛奶给你。”
“将它放在食橱里。橱子里的肉拿去吃,架子上那瓶酒也拿去喝吧!”
等她吃这肉时,一只小猫说:“她是个龌龊的女孩,居然吃外婆的肉,喝外婆的血!”
“把衣服脱下来,我的孩子。”狼人说,“然后到我床上来躺在我旁边。”
“我的围裙要放哪里?”
“把它丢进火堆里,你再也不需要这条围裙。”
她继续一一询问,外套、紧身内衣、洋装、裙子和袜子要放哪里?狼人的回答都是:“把它丢进火堆里,你再也不需要这东西。”
——转引自〔美〕凯瑟琳·奥兰丝汀 :《百变小红帽》
在上面的版本中,小红帽不仅吃了“狼外婆”准备的、实际上是真外婆的肉,还上了狼外婆的床,后面被狼吃掉。
这样的情节在今天看来,充满了残忍、血腥甚至色情的元素,显然不适合讲给孩子听。
然而,这些故事诞生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当时的背景与今天截然不同。
那时的欧洲社会,妇女没有节育措施,家庭中孩子众多,生活物资匮乏,大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呵护孩子。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指出的,“童年”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
在中世纪,孩子仅仅被视为“未长大的成人”,是需要被管教和约束的对象。
因此,当时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教育,而是为了吓唬他们,让他们听话,不敢乱说乱动。
这些早期的童话故事,本质上并不是为今天的孩子们准备的“睡前故事”,而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价值观。
直到19世纪,经过德国格林兄弟等人的改写和润色,这些故事才逐渐褪去了黑暗和残酷的色彩,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充满童趣和美好寓意的童话。
可以说,童话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童年”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理解。
从最初的警示故事到今天的温馨童话,这些故事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期望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