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为将广大精微的法理弘发给万万痴人,往往创作一种骈俪对偶的韵文,叫做偈语。 法说到末尾,可以用偈语复述经义,方便弟子记诵;人生到了尽头,也能为过往岁月做个总结,顿开金绳玉锁,知我是我而逝。 《天龙八部》里也有一句有名的偈语,出自一位操持杂役的服事僧之口。 说偈时,他刚刚击“死”慕容博、萧远山二人,负“尸”遁往少室山上一处林间空地,落座调息,再令二人四手交握。

【突然间听得那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萧远山和慕容博的四手本来交互握住,听那老僧一喝,不由得手掌一紧,各人体内的内息向对方涌了过去,融会贯通,以有余补不足。 两人脸色渐渐分别消红退青,变得苍白;又过一会,两人脸色如常,同时睁开眼来,相对一笑。】
他在少林寺中,扫了几十年的地,供人差遣,默默无闻,守拙无争。看似至柔,处众人之所恶,却胸纳百川,登峰造极。扫地僧被称为金庸武侠战力天花板,在金庸武侠体系里是绝对的超一流高手。他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可不仅仅是因为少林寺种种厉害无比的武功绝学,其真正的力量来源反而是那些被慕容博萧远山之辈弃之如敝履的佛家心法。
【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我们总说“厚德载物”,这与扫地僧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处,仁慈之心就是厚德,武功力量便是所载之物,没有厚德的重物只会让人沉沦,而超出承载范畴的重物同样会把人压垮,带来劫难。所谓德不配位,也是同样的道理。厚德载物,扫地僧在《天龙八部》中昙花一现,却永远被人们牢牢记住了。
在佛家的语境里,矢志复仇的萧远山,一心复国的慕容博,都是身负深重的业报和执念而不自知的苦命人。 执念既深,甚至无法自知正生活在无间的痛苦里,自然也不会自求解脱。 所以他们必须经历死亡,才能脱身于执念,进入不生不灭的境地,免于受、想、行、识、色的五蕴之苦,这就是佛教里的“涅槃”,也是扫地僧令二人死而复生的“佛理”依据。
这就是为何慕容博能一笑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 但是在泥尘里打滚的人,又何时能参透尘土外的禅机呢?

扫地也是种修行扫地僧:“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的高僧,才能练习越多的绝技。”
日常生活,闲时饮茶学禅倒也不失其趣,但到了忙时,每日行色匆匆,而家中依然琐事一堆需要兼顾,可算是难倒不少学佛弟子。许多人说,照料家中琐事,是自己学佛精进路上的阻碍,让自己每日所剩不多的自我时间“惨遭”挤压,导致自己每日抽不出太多时间学佛诵经。其实,日常的清洁琐事固然耗时,但将自己的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明朗洁净,又何尝不是一种欢喜功德呢?修行择适意之处,住则居心畅之所,所以行者须洒扫庭除,清洁环境。若将庭舍洒扫清净,布置整齐,自会生起放松、安逸、欢喜之心。若清扫道场,譬如打扫僧众的经堂、佛堂等使之恢复清净,不仅护持佛法,亦令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同时也让参礼道场的人感受到清凉法喜,无形中便与大众广结善缘。

历史上许多祖师的成就并非无缘无故得来都是经过脚踏实地的实修功夫才能走向大彻大悟的境地羡慕扫地僧的“神功”却忽视了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修行是容不下一点投机取巧的唯有“时时勤拂拭”才能悟入“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什么叫微?细小,不容易发现。
妙,我们说“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妙也就是一种无的状态。无,它才可以变化多端。善为修道的人很细微,不容易发觉,并且他保持无的状态,他不轻易拿出来用,我们就没有办法看得到,所以叫深不可识。就像我们看《天龙八部》,里面有个扫地僧,为什么几十年了别人不知道?因为他平时保持的是无,从不拿出来用,所以怎么可以看得到呢。但是他用一次,别人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