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了!
教师的铁饭碗保不住了!
江西省万年县因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生规模逐年缩减、教师过剩,2025年不再招聘英语老师。
数据显示出生人口从2008年的7934人降至2024年的2478人,按师生比算出教师将过剩230多名,主要为语数英科目。
看到这信息,其实有点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意外的是没想到会这么早出现这种情况,原以为至少要等到2030年才会出现呢!
万年县教师规模过剩,不招英语老师,只是在此背景下的一大缩影。
不止是万年县,全国各地未来都会如此,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教师过剩的危机。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到2035年,中小学教师将出现“百万级”缺口与过剩并存的诡异局面。
一边是深圳教师降薪离职潮,另一边是东北学校成片关停。
一边是清北毕业生挤破头考编,另一边是公费师范生宁赔10万违约金也要逃离乡村。
当“从教热”撞上“生源冷”,教育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倒下。

人口减少并不一定有利于就业。这是因为,人口不仅是需要就业的生产者,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消费者,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
教育既具有投资属性,又带有消费特性。随着主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甚至达到顶峰、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低基数效应减弱以及时代红利消失,“教育改变命运”的作用将大幅减弱。
教育作为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其消费属性则更为确定。
当前生育水平下降,近年来出生人数仅为九百多万,预计到2025年可能降至不足900万。
过去几年出生人数已经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未来几年的消费者数量将减少,这自然不利于该行业的就业情况。
许多幼儿园面临招生困难,最终关闭,中小学也将受到同样影响,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前就已经预料到的事态,在这两年里开始渐渐成为现实。
既然事情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个万年县不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吗?
已经预测到了本地人口会下降,并且能够从出生人口的数量预测出幼儿园的入学人数,进而一步步推测出几年后的小学、初中、高中入学人数。
然后再根据这些预测数据,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对于新教师的招聘,若没有特别的需求,可能就会停止招募。

以万年县为例,传统的语文、数学和外语教师基本上不再招聘了。
然而,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近年来仍会继续招聘符合条件的高学历人才。
再比如,前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每所学校都需要配备理工科背景的高级人才,因此在这方面缺乏人才的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补充。
另一方面,如果单纯通过停止招聘新人仍然无法解决教师过剩的问题,那就只能像万年县一样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调整。
如果是有编制的教师,则只能进行岗位调整,既可以在教育系统内部消化到各个其他职能岗位上去,也可以在当地体制内互相帮忙消化。
若非编制内员工,则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未到期且无用者将直接解雇。
例如之前那位在学校门口售卖火鸡面的临时代课教师,其合同期满后便不再续聘。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就完全不可取了。
鉴于当前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大城市的人口仍在持续涌入,这意味着某些地区的人口将急剧减少,新生儿数量更是降至冰点。
大城市的人口及各阶段适龄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在许多外来人口密集的地区,学位依然紧张,大城市为了销售土地和楼盘,也在积极开设新学校。
在这些地方,教师岗位相对稳定。

出生人口呈现出虹吸效应。
乍一看,总出生人数相较于十几年前减少了一半,然而实际上,一二线城市勉强维持着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小县城和小城市则可能所剩无几。
以万年县为例,从2008年的7934人降至2024年的2478人,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新一线城市早已开始大规模缩减学校编制,以招聘合同工为主。
这并非小班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县城最根本的难题还是资金匮乏。
当前,许多小县城的一中教室没有空调,宿舍是八人间、十人间甚至是更多人一间。
小县城教师的工资也不高,只能说在县城里尚可,但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教师奖金被削减。
大部分小县城缺乏产业,随着人口迅速减少,经济规模预计很快会全面收缩。
公务员和其他企业员工的需求也会减少。
刺激生育的政策或许能起一些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迟早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遍地空城的现象,房子白送都没人要。
年轻人将更加进退两难,回到小县城没有前途,在大城市又难以立足。
教师编制数量是固定的,而学生人数却不断变化,这种安排显得过于僵化。
对教师进行转岗或分流,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机会,这样便能实现双赢局面。
减轻教师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家长的负担,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或教育家就出自这些孩子之中。
不应只追求规模,而应注重质量;不能仅仅考虑成本,因为教育的价值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这正是一个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指导和关怀的机会。
俗话说:“不管是一只羊还是一群羊,都需要放牧”,但如果忽视了质量,就无法满足未来的高标准需求。
真正的素质教育需要更高的质量要求。
与其被动地减少教师数量,不如主动将多余的教师安排到更合适的位置上,开发更多实用的功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