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躺平,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资本

江右人 2025-04-18 14:22:01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脑已经是大多数公司或组织的标配,并开始陆续进入家庭。

1982年,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职的波萨克夫妇(Sandy Lerner和Leonard Bosack),凭借自身对计算机的理解,发明出了一种叫路由器的网络连接设备,打算把学校里的工作电脑都连接起来。

在想法和策略得以初步验证可行后,夫妇俩毅然顶着高额房贷和信用卡贷款的压力,从斯坦福大学离职,开启了创业生涯。在个人电脑快速普及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路由器的出现很快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长时间在拥挤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工作,创业之路并不容易。寻找风险投资的过程中,项目先后被70多家投资人拒绝,因为在当时,人们更好看和关注个人电脑的相关产品,感觉路由器的市场空间太小,需求太少。好在夫妻俩不懈的坚持,最终得以用三分之一的股权换来了红杉资本的300万美元投资。

1990年,公司正式上市,其后股价一路上扬。这家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思科(Cisco)。

戏剧性的是,由于两位创始人与公司其他管理层产生了矛盾,上市当年他们就离开了思科,并将手里所有的股票全部卖掉,套现了1.7亿美金后离场。

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故事。

但在个人电脑销量持续增长,互联网诞生的前夜,当一个新事物、新产品被市场接受并产生盈利之后,即便是创始人自己也难以估计市场需求空间有多大。

思科上市后,其股价几乎持续上涨了10年,涨了近1000倍。波萨克夫妇如果能拿住他们手里的那些股份,到后期至少价值1500亿美元。即便考虑股权稀释等因素,那部分股票依然至少价值750亿美元,是当初他们获利1.7亿美元的440多倍!

更有意思的是,卖掉股票后夫妻二人由于种种原因婚姻破裂,波萨克个人资产缩水了一半。不久,他便找了另外两个合作伙伴创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Urban Decay。在辛辛苦苦忙碌了十多年后,2012年他将公司卖掉,获利3.5亿美元。

个人的奋斗和成长历程得失不好去客观评判、衡量。但如果从金钱或财富得失的角度去看,波萨克后续一系列的奋斗、努力远不如当初拿着思科的股票,然后躺平十几年。

其中的逻辑和教训大概是:创业公司的成功率往往是极低的,但只要盈利并上市,尤其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或赛道,几乎没有人能预料的到后续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公司创始人或高层往往被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琐事和决策所包围:公司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外部客户的抱怨和不满足以让人筋疲力尽。沉浸在这种环境中,人几乎无法拥有更远的视野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类似的情况,并非偶然。

巴菲特和芒格在60年代还有一个合作伙伴叫Rick Guerin。这老哥也是绝顶聪明,一等一的投资人。但他急于求成,总想着快点发财,经常使用很高的杠杆率。

终于,在1974年席卷全球的大熊市中,在股市连续两年跌了70%之后,由于头寸压力Guerin不得不把手上的股份以每股不到4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巴菲特。而这些股份,在其后的年份中暴涨17000倍!

另一个知名的例子是英伟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Curtis Priem。在英伟达担任CTO长达十几年后,Priem在2006年之前将所持的英伟达股份全部卖掉。这些股份,只要拿住,后面至少价值上千亿美元。

现实中,从零到一的创业和发展往往异常艰辛,风险也很大。过了这个阶段,后面一到十、甚至到一百、一千往往会相对容易。

对于很多人,一个可行且相对较低风险的策略是,在看到某个事物成功实现零到一的突破后,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对关键信息的收集,判断其成长壮大的可能性,在大家还不完全理解的时候以相对较低的溢价获得其股份,然后躺平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再“坐享其成”。

躺平并非什么都不做。躺平的意思是,在大部分时间保持一种蛰伏和低功耗的状态,适时的忙碌。在没有看清或没有看到机会之前,不去盲动或瞎折腾,以免过早消耗自己的精力和积累。

躺平者需要做的是去观察和了解趋势,思考并知道能量(资金、人才等)流动的大方向,并在能量流动的必经之处去设置能获利的着力点。

但即便知道这些,大多数人依然做不到躺平:因为躺平往往要承受长时间无所事事的等待,因为大多数人都想要即刻见效后的反馈以摆脱窘迫或“一事无成”的状态…

选择躺平是一种取舍:宁要枯燥等待时无聊、虚幻的精神和心理痛苦,而不是被迫劳作时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精神和心理痛苦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模型来化解和适应,肉体痛苦则往往无解。

过往成功经历的路径依赖,不理解时代环境的巨大作用,以及总觉得自己不努力一把就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的妄念使得很多人即便有条件、有必要阶段性躺平却依然做不到。

0 阅读:4